【摘要】 目的:观察国产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对人眼睫状肌麻痹和瞳孔散大的效果。
方法:入选者48例左右眼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滴用10g/L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和托吡卡胺滴眼液,每次1滴,隔5min再滴1次。于给药前1/6,给药后1/3,3/4,5/4,24,48h检查瞳孔直径和残余调节量。
结果:国产盐酸环喷托酯的散瞳效应较托吡卡胺弱(P<0.01),但持续时间较长(P<0.01);盐酸环喷托酯的麻痹睫状肌效应较托吡卡胺强(P<0.01),持续时间也较长(P<0.01)。
结论: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睫状肌麻痹剂,其麻痹睫状肌的效果优于托吡卡胺。
【关键词】 盐酸环喷托酯 托吡卡胺 状肌麻痹 瞳孔散大 验光 为了避免人眼调节对屈光检查结果的影响,临床上常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以便取得较为准确的屈光检查结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儿童。目前眼科临床上常用的睫状肌麻痹药物有阿托品和托吡卡胺。尽管阿托品的睫状肌麻痹效果最强[1-3],可以有效地避免屈光检查中调节的影响,一直被认为是验光的金标准,但由于其睫状肌麻痹持续时间和散瞳持续时间长,以及潜在的副作用,局限了它的使用,使得短效的睫状肌麻痹剂更受欢迎。托吡卡胺虽然有散瞳持续时间短的优点,但其麻痹睫状肌的效果相对较弱,甚至有人认为它不适合儿童的睫状肌麻痹检查[4,5]。因此,临床上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种睫状肌麻痹效果起效快,麻痹效果强,最大麻痹效果持续时间足够长,而散瞳持续时间短,调节作用恢复快,副作用小的药物。盐酸环喷托酯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抗胆碱新药,作用机制与托吡卡胺相似,属于短效睫状肌麻痹剂。我们对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的睫状肌麻痹和散瞳效果进行随机、双盲和对照的研究,以评估其临床使用价值。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受试者均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已阅读了受试者须知,同意用药检查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年龄18~40岁,性别不限,矫正视力达1.0或以上,双眼矫正视力相差不超过1行,1wk内眼局部及全身未使用其它药物。排除病理性近视和假性近视;排除器质性眼病和弱视;无隐形眼镜配戴史、眼手术史和外伤史;排除影响视力的全身病;排除对本药品中任何成分过敏者共48例(男15,女33)例,年龄21~26(23.0±0.8)岁,随机将受试者的左右眼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无脱落病例。
1.2方法 试验组用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5mL含50mg;对照组用同一公司生产的托吡卡胺滴眼液5mL含25mg。在正常瞳孔状态下用Topcon电脑验光仪进行客观电脑验光,在Topcon VT-10综合验光仪上进行常规主观验光,完全矫正屈光不正,用非接触式眼压计于给药前测量眼压。药物按随机表编号,由临床医生按照受试者入选顺序给药,每次1滴,隔5min再滴1次,滴入结膜囊中,不挤压泪囊区。分别于给药前1/6h,第2次给药后1/3,3/4,5/4,24,48h测量瞳孔直径和残余调节量。用Topcon电脑验光仪在暗室中测量瞳孔直径。在Topcon VT-10综合验光仪上用推近法测量残余调节量。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试验组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数为3.65±2.01(7.88~0.88)D;对照组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数为4.00±2.77(9.38~1.13)D;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瞳孔直径、调节幅度、客观电脑验光的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主观验光的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度、眼压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给药前两组各项检查结果的比较(略)
2.1散瞳作用 给药后1/3h对照组瞳孔直径比试验组大,有显著性差异(P<0.01);给药后3/4和5/4h两组瞳孔直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后24和48h,试验组瞳孔直径比对照组大,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给药后1/3,3/4,5/4,24h瞳孔直径比给药前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1);给药后48h瞳孔直径与给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给药后1/3,3/4,5/4h瞳孔直径较给药前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1);给药后24和48h瞳孔直径与给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给药后5/4h两组的散瞳效果均达到最大值,两组给药后1/3~5/4h散瞳效果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表2)。
表2 两组给药前后瞳孔直径比较(略)
2.2麻痹睫状肌 给药后1/3,3/4,5/4和24h试验组残余调节量比对照组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给药后48h两组残余调节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给药后1/3,3/4,5/4,24h残余调节量均比给药前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给药后48h残余调节量与给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给药后1/3,3/4,5/4h残余调节量比给药前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1);给药后24和48h残余调节量与给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3)。给药后3/4h两组的睫状肌麻痹效果均达到最佳,1/3~5/4h残余调节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表3)。
表3 给药前后残余调节量比较(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