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用均数士标准差 (±s)表示。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其均数的两两比较用SNK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眼底彩照和FFA检查 空白对照组光凝后7d,光凝区FFA早期即出现荧光素渗漏,晚期渗漏呈圆盘状,此后,随着时间延长,渗漏逐渐增加,至21d时达高峰;光凝后28d,荧光素渗漏面积减少,但与21d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光凝后7~14d,光凝区荧光素渗漏逐渐增强至高峰,为65198;至21d时,渗漏面积较14d时缩小,但无统计学意义;至28d时,部分光凝斑形成瘢痕,面积较21d时略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TA组光凝后7d时,部分光凝区荧光素渗漏,但渗漏面积小,边界清晰;14d时,结合眼底照片看光凝斑呈浓白色瘢痕(图1A),造影上瘢痕着色明显(图1B),不易于区分瘢痕着色上是否伴有轻微的荧光素渗漏,瘢痕面积为96628;此后,瘢痕面积进一步扩大,至28d时达到高峰,为125561。可以看出,7d时,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4d时,TA组与中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21d时,中药组荧光素渗漏面积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而TA组瘢痕面积进一步扩大。至28d时,空白对照组和中药组渗漏面积无统计学差异,TA组瘢痕面积达到高峰(表1)。
2.2病理组织学变化 正常BN大鼠HE染色视网膜及脉络膜各层组织结构清晰、完整。空白对照组光凝后7d,光斑处RPE层和Bruch膜明显破坏,外核层破坏或缺损,内核层排列紊乱,视网膜水肿,增生细胞自脉络膜穿过破损的Bruch膜和RPE层向视网膜内层增生,形成早期的CNV,呈纺锤形,其中可见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迁移增生的RPE细胞;光凝后14d,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减少,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多,RPE细胞迁移增生包绕CNV,CNV厚度进一步增加,与7d时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后,CNV厚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光凝后7d,出现类似空白对照组的变化;至14d,CNV厚度达高峰(图2A),为47μm,CNV厚度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至21d时,CNV厚度较14d时明显变薄,具有统计学意义;至28d,CNV厚度较21d时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TA组光凝后7d时,部分光凝斑出现类似空白对照组的变化,部分光凝斑出现显著的RPE及Bruch膜缺失,未见CNV形成;此后,光凝斑的情况与7d时类似(图2B),7~28d CNV厚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7d时,CNV厚度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光凝后14d,TA组CNV厚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中药组,有统计学差异;光凝后21d,空白对照组CNV厚度高于中药组和T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至28d,3组之间CNV厚度无统计学差异(表2)。
2.3 CNV中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 正常视网膜内核层微血管及神经纤维层大血管、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可见Ⅷ因子抗原染色呈红色,其他部位无阳性表达。空白对照组光凝后7d,光凝区视网膜下间隙散在阳性染色细胞,光凝后14d,光凝区视网膜下阳性染色细胞显著增加,达到高峰(图3A),此后,阳性细胞染色较前减少。中药组光凝后7d时Ⅷ因子阳性染色细胞最多,此后,阳性染色逐渐减少(图3B),至28d时最少,A为32。TA组光凝后7d时,Ⅷ因子阳性染色为338;至14d时,增加至622;此后,阳性细胞染色较前减少。7d时,中药组Ⅷ因子染色高于空白对照组和TA组,但3组之间统计学无差异;14d时,空白对照组Ⅷ因子染色高于中药组和TA组,但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1d和28d时,3组间Ⅷ因子染色A值无统计学差异(表3)。
2.4脉络膜血管铺片观察 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下见空白对照组光凝后7d在光凝斑边缘及光凝斑中心的深部脉络膜血管可见FITC显影,此后,CNV逐渐增多,光凝后28d见光凝斑深部CNV明显来源于深部脉络膜血管,朝向视网膜神经层生长,CNV与周围的脉络膜比较呈网状高荧光斑。中药组CNV面积较小,在21d时表现出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图4A),28d时部分CNV已经形成瘢痕,但仍计入面积。曲安奈德组7d时即表现出明显的CNV抑制作用,至21d时大部分激光光斑处已形成瘢痕(图4B),至28d时瘢痕面积扩大。因标本少,而且,部分标本背景荧光明显,测算不准确,未行统计分析(表4)。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CNV 生成机制的逐渐认识,人们对CNV的治疗也从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PDT)、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手术切除新生血管膜或黄斑转位、以及放射疗法等转向新生血管抑制剂治疗,如地塞米松[4]、曲安奈德[5],Bevacizumab[6],ranibizumab[7],infliximab[8],FLK1单抗[9]及中药姜黄素[10,11]、三七、丹参[12,13]等已成为治疗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热点。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空白对照组7~21d,CNV逐渐增大、增厚,一直处于活动期,与既往实验结果一致[14],28d时CNV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考虑与光凝20点后诱发更为强烈的损伤反应,使随后的愈合反应加速进行有关。与对照组相比,TA组在早期起始阶段(7,14d)即明显抑制CNV形成,表现为CNV厚度、Ⅷ因子抗原阳性反应物吸光度和脉络膜血管铺片面积均较对照组小;这种抑制作用持续至后期(21,28d),表现为CNV厚度、Ⅷ因子抗原阳性反应物吸光度持续下降。这一结果与既往实验结果一致[15],可能与TA抑制RTPK,Ca2+通路后引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上皮生长因子(bFGF)下调,内皮抑素上调,抑制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迁移、增殖,促进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自G2M期向S期转化等有关,具体的作用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16]。同时,我们还观察到尽管TA组CNV抑制作用明显,但28d时光凝后所形成的瘢痕十分明显,表现为FFA瘢痕着染面积和脉络膜血管铺片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关于TA治疗实验性CNV后,光凝斑形成面积的大小既往未见报道,本实验中出现光凝后瘢痕明显的情况可能与光凝斑数目较多有关,也可能是TA治疗后的真实反映,尚需进一步实验证实。我们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凉血化瘀中药组在7d时未表现出明显的CNV抑制作用,在14d时开始表现出抑制作用,在21d时达到作用高峰,至28d时部分CNV形成瘢痕,提示,在早期CNV,促血管生成分子大量增加,凉血化瘀中药对促血管生成分子作用不明显,故未表现出早期对CNV的抑制作用;随后,中药促进了血管生成抑制分子的大量分泌,进而导致了对CNV明显的抑制作用。当然,这些分析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来证实。实验中还观察到,中药组可以缩短实验性CNV病程,同时,形成的瘢痕较小。王晓庆等[10]观察到凉血化瘀中药中的药物姜黄的主要成分姜黄素可抑制VEGF,bFGF诱导的鸡胚绒(毛)膜尿囊(CAM)小血管生成,对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Thaloor[11]发现,姜黄素对基质金属蛋白酶有抑制作用。李景恒等[12,13]观察到,中药三七和丹参能通过减少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的VEGF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含量来阻止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这些研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本实验凉血化瘀中药抑制CNV的物质基础。但是,高冬等[17]观察到,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赤芍、当归、红花、川芎、丹参及黄芪有促进CAM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可见,中药药理作用错综复杂,而中药复方的作用及机制就更加复杂难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