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讨论
角膜是眼光学系统最为重要的屈光部分,占眼球全部屈光度的2/3,因此,人眼角膜形态的测量和分析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传统的角膜曲率计、角膜镜和角膜地形图都只对角膜前表面进行测量,而无法测量角膜后表面的形态[3]。OrbscanⅡz系统可同时检测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地形图及角膜屈光力[4]。随着角膜屈光手术的广泛开展,术前准确地评价角膜厚度和角膜形态,已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矫正的可预测性[5]。
传统的Placido盘角膜地形图的分类标准比较明确,而OrbscanⅡz出现较晚,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我们按大多数学者的分类方法,将角膜的前后表面高度分为岛型、不完全桥、规则桥、不规则桥和未分类型,本研究发现正常青年人的角膜前表面高度地形图中以岛型最多(72%),近视眼中角膜前表面高度地形图中以不完全桥型为最多,各组所占的比率依次为48%、65%、60%、61%;角膜后表面高度地形图中正常青年人及近视眼各组均以岛型为主,不完全桥、规则桥、不规则桥的分布各有自身特点,未分类型最少。近视眼的屈光度与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无相关性;近视眼的前突极点多位于颞下象限,随着近视的加深,有向鼻下转移倾向。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对角膜后表面的这种地形特征,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角膜后表面顶点突起的程度是用角膜后表面顶点与理想球面之间的高度差来表示,仍以绿色的理想球面为参照面,将其设想为“海平面”,高出部分用暖色表示,低于海平面部分用冷色表示。我们统计了角膜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后表面前突极值),得出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的大小与屈光度无关(P>0.05),各组近视眼角膜后表面前突极点的分布多位于颞下方,而Auffarth[6]等认为圆锥角膜的锥体多位于颞下方,并且角膜最薄点也多位于颞下方,这就提示我们,LASIK术前检查分析角膜地形图时,不应只看整个角膜的曲率、厚度等指标,应加强对角膜后表面情况的分析,尤其是颞下方的观察,确定是否有发生角膜后圆锥的可能。认为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是LASIK手术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7],若该值>50μm,且结合临床表现,屈光状态和厚度检查,充分估计术后发生后圆锥的可能,应密切给予随访,暂不进行LASIK治疗。同样,在LASIK术后随访中,也一定要注重观察角膜后表面的变化,以便及时诊断和处理。
本研究发现:角膜的屈光力与角膜后表面高度之间无相关关系。LASIK手术在角膜基质浅层切削,主要改变了角膜前表面的曲率,但同时,它对角膜后表面也有一定的影响。若切削太深,保留基质太薄,术后角膜后表面前突,轻者引起屈光回退,严重者可致继发性后圆锥乃至整个角膜的前突。以往缺乏准确的检查方法,只有OrbscanⅡz系统能为我们提供角膜后表面真实情况,这对指导角膜屈光手术的术前筛选、术后随访及安全性的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作为目前唯一能评价角膜前后表面形态且结合了对角膜厚度分析的测量系统,有助于获取角膜形态的综合信息。对角膜屈光手术术前筛选、术后效果评价等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Wang Z, Chen J, Yang B.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topographic changes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aresrelated to residual corneal bed thickness. Ophthalmology,1999,106(2):406-409.
2 Cho P, Lam AK, Mountford J, et al. The performance of four different corneal topographers on normal human corneas and its impact on orthokeratology lens fitting. Optom Vis Sci,2002,79(3):175-183.
3 倪海龙.Orbscan与EyeSys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的比较.眼科,2001,5(10):265-267.
4 谢立信,李赵霞,胡隆基,等.Orbscan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检查中的应用.眼视光学杂志,2001,3(3):133-136.
5 Allouch C, Touzeau O, Borderie V,et al. Orbscan: a new device for iridocorneal angle measurement. J Fr Ophtalmol,2002,25(8):799-806.
6 Auffarth Gu, Wang L, Volcker HE. Keratoconus evalution using the Orbscan topography system.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0,26(2):222-228.
7 Seitz B, Torres F. Posterior corneal curvature change after myoptic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Ophthalmology,2001,108(4):666-672.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