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表面麻醉下行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85例(97眼)白内障患者在表面麻醉下行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并观察其麻醉效果及术后视力。结果 所有患者在表麻下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无一例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平均手术时间为18min。患者配合良好,无一例改为球后或球周麻醉。术后1周视力≥0.2者90眼,占92.8%;视力≥0.5者58眼,占59.8%;视力≥0.8者34眼,占35.1%。结论 表面麻醉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是简便易行的麻醉方法,效果肯定,适合在基层和防盲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 表面麻醉;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超声乳化手术已经是在表面麻醉下进行,表面麻醉省略了球后注射和压迫眼球等操作,减少了球后出血、眼心反射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而且能够节省手术时间。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具有与超声乳化手术近似大小的手术切口和稳定的前房,手术时间短。因此,我们尝试在表面麻醉下进行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2月~2005年8月我们对85例(97眼)白内障患者采用表面麻醉下进行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男50例,女35例。共97眼,年龄50~83岁,平均63岁。老年性白内障89眼,并发性3眼,糖尿病性5眼。术前视力:光感至0.2。
1.2 方法 术前常规性眼压测量、角膜曲率测量、眼科A、B超,检眼镜检查排除致盲性眼底病。并用SPK—Ⅱ公式自动计算出所需人工晶体的度数。一般置入后房型晶体。手术前积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紧张情绪,以便能更好地配合手术。术前30min肌肉注射鲁米那,滴美多丽充分散瞳。
表面麻醉药为倍诺喜滴眼液(参天公司),术前共滴3次,分别于术前5min 1次、1min 1次及放置开睑器后1次,每次1~2滴。如术中疼痛,可继续加滴1~2次不等。
无需按压眼球,对于眼窝较深,情绪紧张的病人作上直肌固定缝线。球结膜上象限作一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在巩膜上作5.5~6.5mm反眉弓形切口,切口切线与角巩膜缘切线平行,中点距角巩膜缘1~1.5mm,深度为巩膜厚度的1/2。用月形隧道刀沿此深度作巩膜隧道,超过角膜缘血管网至透明区1mm,在隧道最前方以3.2mm裂隙刀穿刺进入前房,注入黏弹剂、1%透明质酸钠。部分患者行半开罐式截囊,可以先扩大隧道切口,使内口大于外口,再行截囊操作。如果做连续环形撕囊,先不扩大切口,用撕囊针作360°连续环形撕囊,环形撕囊直径尽可能大一些,如果环形撕囊直径不够大,感觉出核困难,可以用撕囊针作多个放射状囊膜切开。扩大切口使内口大于外口。水分离囊膜、皮质及核,使核游离到前房或者上方翘起,核下注入黏弹剂,并旋转使之脱位于前房,注水圈匙伸至核下将其托出,注吸冲洗残余皮质,抛光后囊膜。前房和囊袋内注入黏弹剂,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于囊袋内,行部分截囊操作的用撕囊镊撕除多余前囊膜。平衡盐液置换出前房内黏弹剂,检查切口水密闭合,必要时缝合切口1针,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1万u及氟美松2mg,单眼敷料遮盖。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我们将麻醉效果分为3级[1]:1级:患者无痛感或有微痛,术中配合良好;2级:有轻度疼痛,可忍受并能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或加滴表麻药后能顺利完成手术;3级:疼痛明显,不能配合手术,需改其他麻醉方法。1级84眼(86.6%),2级13眼(13.4%)。无一例改用球后或球周麻醉。
2.2 手术时间 手术操作时间最短10min,最长45min,平均18min。
2.3 术后视力 术后1周视力≥0.2者90眼,占92.8%;视力≥0.5者58眼,占59.8%;视力≥0.8者34眼,占35.1%。
2.4 主要并发症 发生后囊破裂1眼,二期置入后房型人工晶体于睫状沟,手术后第一天角膜内皮水肿有10眼,所有患者角膜水肿均在手术后1周消失。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