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 方法 按照我国1984年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标准,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将50例(50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单纯型和增殖型,采用德国罗兰公司RETISCAN3.15多焦视网膜电图系统对视网膜后极部约30°的测试范围内以103个六边形刺激,记录mfERG的一阶反应。将结果按6个离心度的环(Ring)和4个象限(Quater)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不同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并对不同病变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mfER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增殖型DR患者较单纯型DR在后极部30°范围内6个离心度的环形和在4个象限,N1波、P1波的潜伏期延长,但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1波、P1波反应密度显著降低,单纯型和增殖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随着病程的发展,视网膜的电生理反应不断的下降;mfERG是评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视功能的客观方法。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 多焦视网膜电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DR以静脉损害为主,出现眼底渗出、微血管瘤和眼底出血等形态学改变时,患者的视功能已明显损害。因此在早期检测视功能的损害、预防DR进一步的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记录技术 [1] ,可在同一时间刺激多个区域,并最终得到局部视网膜的电生理反应,其一阶反应(first-order kernel)可反映视网膜内层的功能 [2] 。对于视网膜的局部小病变及黄斑水肿等视功能的下降测定准确而方便,是评价DR患者视功能和治疗效果的直接客观手段。笔者从2001年4月~2003年12月观察分析了本院门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0例50眼的mfERG的改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经内科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空腹血糖、血压控制良好,病程1~18年。DR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我国1984年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根据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DR,并按荧光造影结果将50例患者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两组。非增殖期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59.5岁;增殖期患者20例,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为64.6岁。
1.2 方法 采用德国罗兰公司生产RETISCAN3.15多焦视网膜电图系统检查。选用21英寸CRT监视器作为刺激器,帧频为75Hz,记录受试者的一阶反应,刺激图形由103个六边形组成,六边形的面积随离心度的增加而增大。每个六边形内为随机变化的均匀黑色或白色。白色六边形的亮度为200cd/m 2 ,黑色六边形的亮度为4cd/m 2 ,对比度大于90%,刺激图形周边背景亮度为102cd/m 2 。刺激眼底范围为30°。受检眼滴0.5%复方托品酰胺3次作最大散瞳(瞳孔直径7mm)。用Jet接触镜电极记录,负极置于外眦约1cm处,地电极置于前额正中。放大器放大倍数为100000,通频带为0.5~100Hz。整个刺激分为12段,每段47s。
1.3 分析 用RETISCAN3.15多焦记录分析系统分析对应于各个刺激单元的一阶反应波形。对103个局部反应分别按不同离心度从中央到周边分成1~6组环状区域(Ring),以及按4个象限分成不同的组,测量各组平均波形第1个负波N1和第1个正波P1潜伏期和反应密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ˉx±s表示,用t检验比较mfERG的N1和P1波的峰潜时和反应密度结果。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