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位置的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将白内障患者44例(64眼)分成两组,A组患者采用上方10∶00~11∶00方位透明角膜切口,B组根据角膜最大屈光度子午线轴向方位透明角膜切口,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wk;1,3mo随访患者,检查裸眼视力及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B组患者术后1wk;1,3mo视力好于A组。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及术源性散光度在术后1wk;1,3mo时均小于A组。结论:根据角膜最大屈光度子午线轴向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小,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术前已存在的角膜散光,能够使患者在术后更快、更好地恢复视力。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切口 角膜散光
0引言 目前,白内障手术正在由复明手术向屈光手术转变,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提高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中,术后的角膜散光成为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主要因素。如何控制和矫正白内障术后散光成为了眼科医师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不同位置的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作一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807/08在我院手术的白内障患者44例(64眼),男17例(33眼),女27例(31眼),年龄50~75(平均67)岁。裂隙灯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和活动性炎症,角膜地形图检查排除各种原因所致的角膜不规则散光。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25例(32眼),采用上方10∶00~11∶00透明角膜切口,B组19例(32眼),根据术前IOLMaster所提示的最大角膜屈光度子午线轴向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两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两组之间年龄(t=0.478,P>0.05),性别(χ2=0.716,P>0.05),术前裸眼视力(t=0.844,P>0.05),术前散光度(t=1.608,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使用同一台超声乳化仪完成(ALCON legacy 2000)。手术前以美多丽眼液滴眼0.5h充分散大瞳孔,采用倍诺喜眼液行表面麻醉,根据手术前分组的设计,行3.2mm透明角膜切口,前房内注入粘弹剂,中央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超声乳化仪行囊袋内超声乳化,抽吸皮质,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吸除粘弹剂,水密切口,典必舒眼膏涂眼,包扎术眼。术后使用典必舒眼液滴眼。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1wk;1,3mo时行裸眼视力、裂隙灯等检查,术后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曲率等。术前用IOLMaster行眼轴长度测量、角膜屈光度测量及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所有检查项目均由同一专业技师进行。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裸眼视力分布(略)
统计学分析:分别对两组组内及组间术前、术后1wk;1,3mo时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散光轴向等进行比较,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行t检验(计量资料)和χ2检验(计数资料)。
2结果 所选64眼手术过程均顺利,术中无后囊膜破裂,均顺利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两组分别有1例(1眼)出现轻度角膜水肿,未行特殊处理,于术后3~7d消退。A组患者中有2眼诉术后出现视物双影、视物不清晰感,有4眼诉眼干涩、异物感。B组患者中有2眼诉眼干涩。上诉症状均在术后初期较明显,随后均有所缓解。
3讨论 术源性散光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觉效果所不能忽略的因素,如何有效地控制术后角膜散光,并在此基础上减少患者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是白内障医师确保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有效提高的一大要素。白内障患者术前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角膜散光,大约15%~20%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1.50D[1]。已有资料表明,任何方式的白内障手术都会引起角膜曲率的改变 [2]。白内障术后散光与手术切口的位置和长度相关,切口越长,术后散光越大;切口越靠近角膜中心,术后散光越大。与传统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0~12mm的手术切口相比,微小透明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吸出术具有手术源性散光小的特点,特别是根据角膜最大子午线的轴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能更好的控制术源性散光,使角膜的屈光状态在术后短时间内达到稳定。有报道称,无缝线小切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有85%的术眼在术后1wk内即已达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并趋于稳定[3]。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