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2.1术后浅前房发生的情况 A组术后发生浅前房5眼,其中浅I度3眼,浅II度2眼,浅III度0眼。B组术后发生浅前房13眼,其中浅I度6眼,浅II度4眼,浅Ⅲ度3眼。A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4%,B组为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
2.2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 A组:滤过过强4眼,结膜切口渗漏0眼,脉络膜脱离1眼。B组:滤过过强8眼,结膜切口渗漏2眼,脉络膜脱离3眼。
2.3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处理 滤过过强:加压包扎,10g/L阿托品眼膏充分散瞳、皮质类固醇局部及全身应用而治愈。结膜切口渗漏:加压包扎,完全治愈。脉络膜脱离:加压包扎,10g/L阿托品眼膏充分散瞳,全身应用高渗剂、皮质类固醇局部及全身应用,经保守治疗5~7d全部治愈,未行手术治疗。
3讨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联合运用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可拆式缝线和抗代谢药物)近来成为小梁切除的主流术式。复合小梁切除术是基于现代对青光眼术后伤口愈合的病理生理特点,影响伤口愈合过程的药物学(抗纤维增殖药物)和非药物学(特殊技术)调节理论的认识,通过合理的组合现代抗代谢药物,行之有效的小梁切除新技术和细致的术后护理,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手术原理:(1)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2)抗代谢药物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3)术后通过控制巩膜瓣外置缝线达到调整房水滤过量从而形成理想的功能性滤过泡和合适的眼压控制[3]。
滤过过强是术后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的主要原因,而巩膜瓣缝线的松紧度很关键[4]。缝线过松,则引流过畅;缝线过紧,术后眼压高,滤过泡不形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在术中、术后调整巩膜瓣缝线。术中前房注入平衡盐溶液,观察前房液体从巩膜滤过口流出的速度,前房的深度以及前房维持的情况。如果前房液体流出缓慢,前房能维持正常深度,指测眼压正常,说明巩膜瓣调整缝线松紧度适中;如果前房内的液体迅速流出,前房浅或前房不能形成,指测眼压低,则说明巩膜瓣调整缝线太松;如果前房内的液体不能流出,前房过深,指测眼压高,说明巩膜瓣调整缝线过紧[ 5]。术后可根据眼压高低、前房深浅及滤过泡的大小形态等进行滤过泡按摩,巩膜瓣调整缝线松解和拆除,主动控制房水滤过量,使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大大减少,有助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提高手术质量和手术成功率[6]。本研究中常规小梁切除术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为37%,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仅为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体现了该术式的优点。本研究中复合式小梁切除组仍有4例滤过过强,原因是巩膜瓣厚度太薄、巩膜瓣调整缝线太松以及拆调整缝线过早。术中应用的丝裂霉素C可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瘢痕形成,其作用机制是与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形成交联,破坏其结构和功能,抑制增殖细胞的复制,对增殖各期的细胞均有抑制和杀伤作用[7]。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对丝裂霉素C的应用要注意药物浓度、时间,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避免滤过过强、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结膜切口渗漏、黄斑水肿等并发症[ 8]。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由于抗代谢药物的联合应用,使组织愈合延迟,可导致结膜切口渗漏,这是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之一,若术中做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更易发生。本研究中复合式小梁切除组未发生结膜切口渗漏,主要由于该组病例均采用以角膜缘为基底距角膜缘8~10mm的高位结膜瓣,且分层缝合筋膜和结膜。而常规小梁切除术组未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却发生2例结膜切口渗漏,原因是结膜切口内卷和后退。
复合式小梁切除是怎样能够预防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我们认为应该注意几个方面:(1)术前眼压尽量控制到正常范围内,避免在高眼压下手术。(2)巩膜瓣厚度要适中。(3)滤过口不宜太靠后。(4)巩膜瓣调整缝线松紧度要适中。(5)拆调整缝线勿过早,通常拆线时间应根据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及眼压水平决定。(6)含抗代谢药物的棉卷不应接触结膜伤口边缘,应用后以100~120mL平衡液大量冲洗。(7)抗代谢药物的应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8)切除小梁前应在颞侧角膜缘做穿刺口,放出少许房水,降低眼压。(9)手术结束时前房注入平衡液,主动形成前房,并检查滤过量。
总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能主动控制房水滤过量,能较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减少术后浅前房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