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文献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我国眼外伤研究50年成就

http://www.cnophol.com 2009-6-30 12:48:00 中华眼科在线

  中华眼科杂志2000年第36卷第3期

  张效房 朱豫

  关键词;眼外伤

  在我们刚刚跨入新世纪的时刻,迎来了《中华眼科杂志》50周岁的生日。50年来,《中华眼科杂志》作为眼科的权威杂志,反映了新中国在眼科学领域的成就,为新中国眼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眼外伤学作为眼科学的一个领域,受到《中华眼科杂志》的极大重视。1978年和1979年,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领导和《中华眼科杂志》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并创办了《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50年来,我国老一辈眼科专家在眼外伤与职业眼病的研究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工作者,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在世纪交接的时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中国眼外伤和职业眼病研究硕果累累,令人振奋。

  一、眼外伤学的研究成就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工业、农业、采矿等劳动力密集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同时眼外伤患者亦相继增多。我国职业病防治机构的工作人员和许多眼科医师,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积极开展了眼外伤调查、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工作,在当时技术相对落后、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开放性眼球损伤和眼内异物伤研究:开放性眼球损伤,尤其是眼内异物伤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许多眼科医师积极投入这方面的救治和研究工作。在当时诊断条件有限,仅依据眼部X线摄片判断病情的情况下,施殿雄、王永龄、罗秉相、李子良、曾祥阶、宋玉斋等教授对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河南医科大学张效房教授等自1955年起对眼内异物的定位和摘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研制和发明了多种眼内异物定位方法,如薄骨定位法、方格定位法,多种定位校正方法,以及眼内异物定位测量器,并于60年代初期在我国首先使用A超辅助X线定位诊断方法;他们设计了多种眼内异物摘出方法,并于70年代首先应用玻璃体切除技术摘出眼内异物,使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初,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976年他们又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引入眼内异物定位的研究中,这是我国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眼科领域;于80年代研制的眼内异物电子计算机绘图定位法,是计算机技术在眼科临床应用的典型事例。80年代,宋国祥、何慧珠、蒯慧玉和张康兰等教授率先报道了B超在眼内异物定位中的应用。80年代末,李星星、马世英等教授率先报道CT在眼内异物诊断中的应用,90年代初,崔红平和张效房等教授对CT技术应用于眼内异物定位进行了深入研究;周国筠、赵俊峰等教授率先报道采用MRI进行眼内异物诊断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此后,程敬亮、施光谱、张效房等教授对采用MRI方法检测眼内和眶内异物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为MRI技术应用于眼内异物定位诊断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影像技术在眼外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对铁、铜、铅性等眼内异物的病理、生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其除造成机械性损伤外,所引起的眼部铁、铜等金属沉着症和铅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亦可导致视力丧失或损害,因此应适时将异物取出;石、玻璃和塑料等异物在眼内无明显化学损害,是否摘出及何时摘出应权衡利弊;植物性等有机异物滞留眼内,由于其生物效应可引起眼内严重的炎性反应,因此应尽早取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设备,手术显微镜、玻璃体切割器、眼内显微器械已普遍应用于治疗开放性眼球损伤及眼内异物摘出手术中,使眼内异物摘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开放性眼球损伤的视力预后亦得到极大改善,眼球萎缩和丧失率显著降低。人工晶状体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使单侧外伤性无晶状体眼视力得到提高,双眼高度屈光参差得到矫正;眼前段激光技术使虹膜闭锁、外伤性白内障的治疗简单而有效;眼内激光技术使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处理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羟基磷灰石义眼座和活动义眼的应用改善了因外伤丧失眼球患者的外观;显微手术和硅胶管置入技术使泪小管断裂修复成功率明显提高;临床处理水平的提高、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以及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显著降低了开放性眼球损伤后交感性眼炎的发生率。

  同时,各地临床眼科医生对开放性眼球损伤患者的年龄、职业、病因、致伤环境、临床特征、视力等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统计学分析,上海等地还进行了小范围人口基数上的普查,为眼外伤的防治提供了可靠信息。

  2.眼挫伤研究:蔡用舒、惠延年教授及其所在的第四军医大学等许多医疗单位,在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挫伤可分为可复性(轻)与不可复性(重)2种类型,为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了依据。治疗前房积血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使角膜血染基本消除,视力预后显著改善。河南医科大学宋绣雯教授等对眼挫伤及眼球穿孔伤所致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其发生机制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放军总医院的马志中教授、北京同仁医院以及解放军第304医院,对视神经挫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我们对视神经管开放手术和药物治疗效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北京同仁医院的宋维贤教授、上海第九医院的范先群教授等对爆裂性眼眶骨折发生机制、修复手术中量效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化学性烧伤和热烧伤研究:解放军总医院宋琛教授以及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等医疗单位对酸、碱等化学物烧伤和热烧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对病理损害特征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于1982年制定了眼化学烧伤和热烧伤的分级、分度标准。组织移植,尤其是角膜移植,结膜、角膜缘干细胞和羊膜移植,使外伤性角膜白斑、重症化学烧伤的预后和外观得到了明显改善。

  4.电磁波损伤研究:国内医院对核辐射、X线、γ线、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等所致的眼组织损害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并认识到可见光、人工光(如激光等)的损害。对全身放射治疗所引起的眼部并发症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电击伤和雷电击伤亦可见到详细的文献报道。

  5.动物所致眼外伤研究:国内医院对全国各地动物性眼外伤情况进行了大量报道、统计分析和科学总结。对动物所致眼外伤的特征、治疗原则和方法的探讨亦取得明显成果。

  在广大眼科医生的积极呼吁和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下,许多城市立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使我国每年减少数以万计的眼外伤患者。

  二、职业性眼病的研究成果

  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因生产工艺、劳动操作或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引起的眼病称为职业性眼病。我国对职业性眼病的研究是伴随新中国工业的发展而兴起。50年来,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突出成就。

  1.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的建立和职业眼病的监测:党和人民政府对职业性疾病的防治十分重视,国家、省和各地市均建立了职业病防治所,长期监测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定期对有害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体检。1955年我国第1部《工业眼科学》问世,1978年成立了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1979年创办了《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1988年在襄樊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职业眼病学术会议和学习班。

  我国参加职业性眼病研究工作的医疗单位不仅有各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和研究所,而且还有高等院校、工矿、部队医院和临床医院等,他们对矿区和不同工种职业性眼病和眼外伤患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调查、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3个方面。研究课题包括工业毒物、放射能和环境有害因素3方面对视觉器官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常见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气体或蒸汽、烟雾、粉尘、高温与热辐射、电离辐射和不良照明条件等;常见引起中毒性职业眼病的有害物质有:铅、汞、砷、锑、铊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以及三硝基甲苯、二硫化炭、甲醇、四氯化碳、氧化炭、氯、氰化物等化学物质;酸、碱可引起化学烧伤;热气浪、电焊和钢花可导致热烧伤。

  2.工业中毒:我国的各级监测机构和眼科工作者,对工业中毒性眼部损害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报道和实验研究,其中重点研究课题:(1)三硝基甲苯中毒性白内障的发生与发展规律,视野缩小和暗适应减退的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2)二硫化碳中毒导致视野缩小和眼底微血管损害的临床观察及发生机制;(3)铅中毒对视力、视野、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影响。

  3.放射线损害:我国各医院对放射能中的微波、激光、X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及紫外线引起的眼部损害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长期小剂量微波损害可引起白内障和视网膜出血,激光主要导致视网膜损伤(分为4级),紫外线损伤主要发生在角膜上皮;并对上述3种常见损害的屏蔽、防护服和防护眼镜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4.异常大气压影响:国内医院对潜水减压和飞行加速度的视器及对视功能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

  5.视疲劳的防治:详细分析了因工厂特殊工作环境、精细工作、荧光屏和暗室工作导致视疲劳的原因,提出了改善照明度、增加通风、实行科学的工间休息制度和做眼保健操等相应预防措施。

  6.职业性眼病诊断标准的制定:分别制定了职业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中毒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二硫化碳中毒性眼部损伤的诊断标准,同时制定了视功能职业选择标准和眼科工伤评残标准。

  7.对眼外伤职业眼病防护经验的总结:(1)加强安全教育和卫生宣教,组织培训、建立群众性防治网;(2)改善厂房设备,建立岗位安全操作制度;(3)对危险及有害的机械和作业设立防护屏、防护罩及通风除尘设备;(4)使用防护帽、盾,防毒口罩和面具;(5)不同工种使用相应的防护眼镜。

  值得提出的是,杨敬文教授领导的上海市眼病防治所在工业眼外伤职业眼病防治、工厂特殊环境下视疲劳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成绩卓著。北京医科大学李凤鸣教授首先主持了我国医用放射线工作者晶状体损害的调查工作,制订了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并进行了二氧化硫(SO2)中毒性眼损害的实验病理研究。天津医科大学袁佳琴教授对TNT中毒性眼部损害和应激性眼部损伤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浙江医院楼苏生教授率先对微波性眼部损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抚顺的蔡怀诚教授等在煤矿眼外伤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 [2] 下一页

(来源:互联网)(责编:xhhdm)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眼外伤,眼球损伤,眼外伤研究)的信息
      热门图文

    黑眼圈超详细解决方案

    让眼睛抓住青春“不放

    今夏最抢镜的火辣活力

    学化性感眼妆让诱惑电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