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队伍建设、人员培训和国内外学术交流
1.组织机构的建立:早在70年代,辽宁、吉林和哈尔滨成立了东北三省煤矿工业性眼外伤防治协作组。70年代初,华北五省眼外伤协作组成立。1978年,根据中华医学会的文件精神,在眼科学分会的领导下,全国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协作组成立,其任务为拟订工作计划、指导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的研究工作。全国协作组帮助煤炭、石油和化工系统成立了各系统眼外伤职业眼病专题组,北京、上海、河南、山东和广州等省组织了区域性专题组。1984年,全国协作组改名为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1998年该学组扩大为眼外伤暨眼成形学组。1982年,在郑州成立了我国第1个省级眼外伤研究所,即河南眼外伤研究所。
2.队伍建设、人员培训:为普及眼外伤职业眼病防治知识,扩大队伍,提高技术与学术水平,华北协作组分别在山西太原市、内蒙呼和浩特市和河北石家庄市举办了学习班;东北三省协作组主办多次眼外伤防治经验交流会。1960年河南省眼外伤学术会议召开;1973~1976年,受卫生部和解放军总后的委托,河南医科大学先后举办了5期全国及全军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学习班;1982年至今,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举办了10期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学习班,参加医师近2000人,50多位专家、教授应邀授课。一些医学院校在70年代末期开始培养眼外伤专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如今已有近百名硕士以上学历的眼外伤专业人才在我国的各级医院眼科和研究院所起着学术骨干作用。国内一些眼外伤治疗中心长期接收培养进修医师。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防治工作的发展,使专业技术、临床治疗水平和学术水平得到提高,使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成为我国专业人员队伍最庞大、学术研究工作最活跃的学组之一。
3.创办专业杂志: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领导下,1979年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经过1年的努力,创办了《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从1997年开始杂志从季刊改为双月刊,版面扩大为大16开,每期120页,现已发行21卷,共89期,订数7000多册,成为我国中文核心期刊,为促进眼外伤职业眼病乃至眼科学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一定贡献。杂志设有论著、临床实践、调查报告、经验介绍、学术探讨、病例报告、综述、通讯园地等栏目,报道范围涉及眼外伤、职业眼病的各个方面内容,是国际上惟一专题报道眼外伤职业眼病方面信息的定期杂志。
4.出版专著:袁佳琴(1955)、赵金甲教授(1959)分别撰写的《工业眼科学》及杨敬文、孙民德教授(1983)编著的《工厂常见眼病防治》,对普及职业眼病知识、提高对职业眼病的认识、促进防治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张效房教授(1976)的《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丁云鹏教授(1979)的《眼外伤》、张效房、杨景存教授(1984)的《机械性眼外伤》、蔡用舒教授(1988)的《创伤眼科学》、张效房、杨进献教授(1997)的《眼外伤学》以及其他专著,汇集了国内外眼外伤研究的结晶,成为眼外伤专业的中文经典著作,对指导眼科临床医师、战场卫生救护人员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眼外伤研究人员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5.国内外学术交流:我国在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方格定位法获得国内外的公认。张效房教授自1980年起先后应邀到美、日等国10所大学和研究所讲学,获得高度评价,提高了我国眼外伤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张效房、惠延年教授任国际眼外伤学会理事会理事至今;张效房教授任美国《Journal of Eye Injury》(不定期刊)编委。1979至1999年间,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分别在大连、昆明、天津、深圳、襄樊、张家界、咸阳、沈阳、厦门和北海等地举办的10届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学术会议;《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分别在1992年和1998年主办了2次眼外伤学术交流会,这些会议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基础研究、临床诊断、预防、治疗等各方面学术水平的提高。1988、1993、1996年在我国郑州世界眼科基金会和美国联邦眼外伤注册中心分别参与主办了3次国际眼外伤学术会议,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色列、埃及、波兰及伊朗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眼外伤学界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了专题演讲,2000多位国内外眼科医生参会,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眼外伤学方面的学术交流,而且增进了中外眼科学者间的友谊。
总之,我国的眼外伤职业眼病研究人员队伍,伴随着共和国经济基础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能很好地肩负起12亿国民眼保健的重任。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我国的眼外伤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刻,让我们铭记50年来为共和国眼外伤职业眼病防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们。今天,我们能够看的更高、更远,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明天,我们要飞得更高更远,那不仅需要前人为我们插上翅膀,更需要我们努力地工作。
四、眼外伤研究的发展趋势
20世纪后期,尽管眼科学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在眼外伤研究领域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临床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重症开放性眼球损伤的治疗、重症眼外伤引起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眼球萎缩的预防及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方法、眼球和视神经挫伤的有效治疗方法、眶壁骨折复视的消除和眼位的恢复等;基础研究方面包括交感性眼炎的发病机制、眼球创伤后视觉损伤机制、化学性烧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电磁波损伤的机制及其防护等。由此可见未来眼外伤研究的发展趋势:
1.更加重视眼外伤流行病学、统计学方面的调查研究: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研究,将显示眼外伤疾患的总体发病率,发病时间、地点、场所和原因,以及所造成的盲目、低视力和社会负担等情况,为眼外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均开展了建立在人口基数上的眼外伤人数数据普查工作,建立了重症眼外伤国家注册统计中心、国家住院疾病统计分析中心等机构,定期分析眼外伤发生及治疗情况,提出确切有效的预防措施。我国目前尚缺乏以人口基数为基础的眼外伤发生率及致盲情况的系统资料;各地区临床统计资料项目设计欠规范,无法进行统一分析,且与发达国家的统计资料无法接轨;缺乏深入的学术讨论与合作研究。21世纪,希望我国能尽早建立眼外伤注册中心,采用规范的眼外伤资料统计标准,开展建立在全国人口基础上的流行病学调查,每年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住院眼外伤病例的统计分析,为制定防治眼外伤的战略规划提供可靠信息。
2. 强化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20世纪医学的发展,得益于动物实验、细胞培养、多中心大规模临床合作研究。许多发达国家对眼科疾病进行了多中心的联合研究,得到了公认有效的、重复性好的防治方法。目前我国的临床眼外伤研究,多为分散状态,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多未经他人重复验证,因此无法被公认和采用,只能束之高阁。这类普遍存在的研究缺陷,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临床大量眼外伤病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临床眼外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合作研究,确定疾病的诊断程序和有效治疗方法,势在必行。对于眼外伤基础理论研究,国内有条件的研究中心,应共同努力,联合攻关,争取取得创新性的突破。
3.继续进行临床眼外伤疾患的诊断分度或分级工作:随着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掌握、诊疗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化,采用分度或分级的方式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视力预后进行描述,是临床工作的发展趋势。眼外伤疾患适合进行临床分度的内容较多,包括机械性眼外伤导致开放性眼球损伤的程度、眼内容脱出多少、眼部挫伤的程度、前房积血多少、眼内炎的严重程度、辐射性损伤的程度等。利用智能化的诊断仪器,可对因外伤而导致的眼部功能及结构的异常进行定量诊断,因此这类仪器将在眼外伤领域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我国临床眼外伤病例较多的优势,开展多中心联合观察研究,争取使我国眼外伤临床诊断分度及分级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
4.临床和基础研究向纵深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临床研究已由以往的病例报告、简单的临床统计分析及回顾性分析,逐渐向多因素分析、前瞻性及多中心联合研究的方向发展;基础研究已从细胞水平发展至分子水平。目前我国临床眼外伤前瞻性及多因素分析性研究很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重视统计学和数理知识的学习,科学地分析临床资料,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进而才能得到理性认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此方面的差距应当引起教育机构、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者,而不是手术匠。国外眼外伤基础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而我国有关分子水平研究报道甚少,重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是我国今后眼外伤学研究人员的重任。相信分子生物学技术将对眼外伤研究领域中重大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作用。
5.分工精细化,运用知识综合化,研究手段现代化:目前我国正在形成和建立一些有关开放性眼球损伤、眼挫伤、热烧伤、化学烧伤、辐射性损伤等研究及临床治疗中心,以及工业眼外伤和职业眼病防治中心。分工精细的专业研究系统,使眼外伤各个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眼外伤的处理是眼科综合知识的应用。眼外伤专业医师必须掌握眼科学各个领域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善于应用新技术、新疗法,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新世纪眼外伤研究的发展做出我们新的贡献。
6.不断涌现出新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及仪器设备:21世纪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将极大地加快社会文明的进程。信息技术将成为新世纪的灵魂,互联网将成为我们获取知识和技术的有效手段。眼外伤专业医师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新生事物,跟上时代的潮流,把握时代的脉搏,为新世纪眼外伤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21世纪眼外伤研究领域充满着挑战,同时也充满机遇,我们要勇敢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抓紧机会、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争取使我国眼外伤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单位:张效房(450052郑州,河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朱豫(450052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