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想在过世后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他人的唐天贵,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想方设法终于作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之后,却不得不面对眼角膜无处可捐的残酷现实。直到现在,这名处于肺癌晚期的坚强男子仍在期盼:“我要坚持到最后,希望离世前把眼角膜无偿捐给别人”。
最后的心愿
“我将要从光明走向黑暗,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帮助黑暗中的人走向光明。”今年4月被乌鲁木齐几家大医院确诊为肺癌晚期的唐天贵声音听起来有些虚弱,不过,无偿捐献眼角膜的决心却非常强烈。
41岁的唐天贵是四川省绵阳市人,1992年来到新疆,两年后在五家渠市新湖农场四分场二连扎下脚跟,家里承包了数十亩棉田。
去年3月,咳嗽不止的唐天贵去医院检查,发现肺病有感染症状,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今年4月,当他再到医院检查时发现已是肺癌晚期,且癌细胞已向肝部转移。他决定放弃治疗,回到新湖农场医院接受维持治疗。
唐天贵与妻子离异多年,儿子在3年前因车祸意外身亡,最放心不下的老母亲已经托付给弟弟和姐妹,回想起来,自己似乎没啥可遗憾的,过去曾读到过的遗体捐献志愿者的事迹突然涌上心头,他当即决定,要把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捐献出来。
“弟弟和姐妹的工作相对好做,可是年近七旬的老母亲就难多了。”唐天贵说,他每天都要表情轻松地和母亲聊起他死后捐献眼角膜可能给别人带来的好处,直至说服她接受他的想法。
“医生说我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唐天贵告诉记者,有了无偿捐献眼角膜的目标之后,他感到心情好了很多,精神也乐观起来。
唐天贵说,现在每天夜里肝脏部位疼得要命,不过不管再疼,我都要坚持到最后,坚持到找到需要角膜的人。
捐献之路困难重重
为了帮助唐天贵实现无偿捐献角膜的心愿,连日来,他的家人四处奔波,先后找到乌鲁木齐各大医院的眼科,以及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但是,得到的答复都是无法接受捐献眼角膜的请求。
记者从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了解到,自1997年开展遗体捐献登记工作以来,目前已有自愿登记眼角膜捐献的市民近百人。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尝试开展合作,已成功实施12例。不过,目前新疆尚未建立眼角膜库,也没有正式的眼角膜接收医院,因此出现了眼角膜捐献在实现过程中困难重重的情况。
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社会事业部部长吕海峰说,角膜捐献需要在志愿者去世后6小时之内将角膜(眼球)取出,此前实施眼角膜捐献的情况仅限于乌鲁木齐市范围内,而异地获取眼角膜存在运输、存放等环节的困难。
据了解,此前,克拉玛依市一名男子患绝症打算无偿捐献眼角膜,正是因此而捐献未果。
得知这一情况,心存不甘的唐天贵又与北京同仁眼库取得联系,对方告之只能接受当地范围内的角膜捐献供体,对他的情况爱莫能助。
“我知道有很多得了眼病的人正在为角膜着急,我能做的就是尽量坚持下去。”他告诉记者,他已在《乌鲁木齐市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上签下名字,如果最终能实现遗体捐献的心愿对他多少也是安慰。
遗体捐献在徘徊中前行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我自愿将自己的角膜(眼球)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通过角膜移植以及其他方式留给他人一个光明的世界……”这是乌鲁木齐眼角膜(眼球)捐献申请表里的内容,满怀同样美好心愿的唐天贵捐献无门的现实令人遗憾。
由于紫外线强,日照时间长,风沙大,新疆是眼疾高发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副部长赵雪莲说,目前新疆有视力残疾人12万余人,其中盲人占到近一半,很多角膜病致盲的残疾人急盼角膜供体而重获光明。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疆的遗体器官捐献工作始于1997年,当时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和观念显得步履维艰。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对传统殡葬方式有了新认识,无偿捐献遗体的人数不断呈上升趁势。
截至目前,乌鲁木齐已有600余位市民进行了自愿捐献遗体登记,实现遗体捐献80例。
2007年10月27日,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张鹏因病离世后,他的眼角膜随后成功移植给两名正在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他成为新疆首个无偿眼角膜捐献者。此后,新疆眼角膜捐献事业开始起步。
采访中,一些受访者呼吁,相关部门应加快遗体捐献工作的正规化、法制化、人性化,让遗体捐献志愿者热心变灰心的憾事少些再少些,尽可能多地造福医学科研事业。
发稿前,记者从乌鲁木齐市红十字会获悉,对眼角膜捐献的登记、利用、管理、后续工作等相关内容做出详细规定的《乌鲁木齐市遗体捐献条例》草案目前正在起草阶段,有望明年通过,届时新疆眼角膜库也将有望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