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林,李宏科,王 娟,刘 毅,曹志平,黄 玲,张保全
作者单位:新疆乌苏,解放军第十五医院
【关键词】 共同性斜视;矫正手术;改良
2007年以来,我们对共同性斜视矫正手术进行了改良,共实行手术34例,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4例,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6~25岁,平均15.5岁。共同性内斜视16例,共同性外斜视18例,入院检查斜视度数15°~45°,眼部无其他病变。
1.2 手术方法 手术在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小儿不配合者在全麻下手术。(1)手术切口的选择:暴露内直肌的切口(以右眼为例),于下穹隆鼻侧,相对于角膜缘4~5点下穹隆结膜皱襞交界处,作弧形球结膜切口,长约5~6 mm。暴露外直肌的切口(以右眼为例),于下穹隆颞侧,相对于角膜缘7~8点之间下穹隆结膜皱襞交界处,做弧形球结膜切口,长约5~6 mm。逐层剪开球结膜、前Tenons囊直达巩膜。(2)暴露直肌:将一带弯头的大斜视钩由切口伸入,紧贴巩膜勾取直肌,再将另一小斜视钩伸入切口,在大斜视钩下方沿肌束方向滑动,分离肌鞘和Tenons囊之间的联系,然后将肌肉整个挂在大斜视钩上,用小斜视钩拉开结膜和Tenons囊暴露大斜视钩尖端,用镊子撕开大斜视钩尖端的筋膜,露出大斜视钩,将小斜视钩自大斜视钩尖端伸入至大斜视钩下方,沿肌束滑动,分离另一侧肌鞘和Tenons囊之间的联系,分离出直肌10 mm。(3)直肌后徙、截除:直肌后徙时用眼科6-0可吸收缝线(双针),在直肌附着点下1.5 mm处预置2个套环缝线,然后在附着点后0.5 mm处剪断肌腱,将预置缝线缝过直肌附着点(肌腱上),牵拉直肌断端与直肌附着点对合,向上提起并拉紧预置缝线,自直肌附着点起在预置缝线上量取直肌后徙距离,用持针器夹住缝线,将缝线打结,剪去多余缝线,用斜视钩将直肌复位至后徙处。直肌截除时,在直肌附着点下方所需截除的部位预置肌肉缝线,然后在附着点后0.5 mm处剪断肌腱,将直肌断端重新缝合于直肌附着点上,剪去多余肌肉及缝线。最后整理对合结膜切口,切口无需缝合。(4)术毕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涂入抗生素眼膏,遮盖双眼5天。
2 结果
全组无一例发生意外及并发症,术后结膜切口愈合平整,无睑球粘连发生,2周后术区结膜下瘀血吸收,结膜轻度充血,1个月后术后区结膜恢复正常,不遗留手术痕迹,眼球运动如常。术后眼位检查,5例轻度偏斜(≤5°),6例出现轻度复视,均在2个月内消失。随诊6个月以上,无并发症出现,眼位无异常改变。
3 讨论
为了简化斜视矫正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在传统共同性斜视矫正手术的基础上,对该手术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并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改良一:我们将手术结膜切口设计在下穹隆结膜皱襞交界处,手术切口临近直肌肌腱部位,很容易勾取直肌,同时结膜及筋膜组织均有一定弹性,拉开切口处结膜和筋膜组织,即可完全暴露术野。其优点是手术切口小,而且更加隐蔽,切口不用缝合,术后刺激症状轻,反应较小,不影响眼部美观,尤其对不能配合的患儿,免去了术后拆线的烦恼;同时,可保证手术操作在前Tenons囊下进行,减少对前Tenons囊的扰动。
改良二:直肌后徙我们设计用6-0可吸收缝线悬吊,并直接在缝线上量取后徙量,使直肌断端在所需后徙的部位与巩膜接触面自然粘连愈合,可吸收缝线于约15天吸收。其优点是术中可精确地量取后徙量,且无需暴露直肌附着点下方的巩膜,减小了手术创伤及对前Tenons囊的损伤,从而减少了术后Tenons囊与肌鞘之间粘连的机会;同时,无需在直肌附着点下方巩膜面缝合直肌断端,从而避免了缝合时刺穿眼球壁的风险。所以该方法既简化了手术操作,又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手术注意事项:(1)结膜切口部位选择要恰当,牵拉切口结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撕裂切口处结膜,若术中结膜切口撕裂,可根据情况加缝结膜切口1~2针,以保证切口正常愈合。(2)术中勾取直肌一定要完整,勿残留肌束,以免影响手术效果。(3)分离直肌时动作要轻巧,尽量顺着肌束走行滑动斜视钩,注意保护肌鞘膜,肌肉分离出10 mm即可完全达到手术要求,尽量减少对前Tenons囊的扰动。(4)直肌断端套环缝线一定要牢固,以免缝线滑脱而影响手术效果。(5)直肌附着点处的缝线只需缝合在残留的肌腱上,不必穿过浅层巩膜,以免造成医源性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