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对离体晶体混浊度观察结果用Ridit分析进行检验;生化测定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P<0.05、P<0.01为差异显著性标志。
3 结果
3.1 FS1272滴眼液对离体晶体混浊度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大鼠晶状体混浊首先从周边出现空泡开始,继而空泡向中心发展出现雾状混浊,最后核混浊,白内障成熟。培养24小时后,对照组晶状体全部透明,模型组晶状体多数处于Ⅱ、Ⅲ级混浊甚至发展到Ⅳ级混浊;FS1272滴眼液高剂量组多为Ⅰ、Ⅱ级混浊;中剂量组以Ⅱ级混浊为主,部分Ⅰ、Ⅲ级混浊;低剂量组以Ⅲ级混浊为主,小部分Ⅱ级混浊。培养48、72小时后,各组晶状体混浊继续向前发展,以模型组混浊最严重,均达Ⅳ级甚至Ⅴ级,FS1272滴眼液高、中、低剂量组混浊程度较模型组轻。
由表1可见,FS1272滴眼液具有治疗大鼠白内障的作用,且高剂量组抗白内障作用优于中低剂量组。莎普爱斯、白内停也能治疗白内障。表1 FS1272滴眼液对大鼠晶状体混浊度的影响(略)
3.2 FS1272滴眼液对大鼠晶体SOD、CAT、GSHPX和MDA含量的的影响
由表2可见,FS1272滴眼液高、中、低剂量组晶体内SOD、CAT、GSHPX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则明显低于模型组,表明FS1272滴眼液可提高大鼠晶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晶体氧化损伤。表2 FS1272滴眼液对大鼠晶体SOD、CAT、GSHPX和MDA含量的影响(略)
3.3 FS1272滴眼液对大鼠晶体可溶性蛋白、不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由表3可见,FS1272滴眼液高、中、低剂量组晶体内可溶性蛋白明显高于模型组,而不溶性蛋白含量则明显低于模型组,表明FS1272滴眼液能延缓大鼠晶体内可溶性蛋白向不溶性蛋白的转化,从而达到治疗白内障的目的。表3 FS1272滴眼液对大鼠晶体可溶性蛋白、不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略) 4 讨论
老年性白内障(SC)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氧化损伤。晶状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主要包括酶促防御系统和非酶促防御系统。酶促防御系统主要包括SOD、CAT和GSHPx等。晶状体中这些酶活性下降的同时,其抗氧化能力下降,自由基产生增加。Zarina等[11]认为各种因素导致眼内自由基增加后,WSP被氧化形成高分子聚合物(HMW)等,随之出现WIS,晶状体混浊,白内障形成。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对于预防和治疗白内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研究表明亚硒酸钠诱发离体大鼠晶状体形成白内障,其机制与氧化损伤有关,其病变过程与老年性白内障基本相似。本实验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离体晶状体混浊度,结果显示FS1272滴眼液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离体晶状体混浊度。晶体生化测定显示,FS1272滴眼液能提高大鼠晶状体内SOD、GSHPX、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氧化产物MDA的产生,减轻晶体氧化损伤程度;FS1272滴眼液能减少可溶性蛋白氧化损伤,减少不溶性蛋白的产生,有效阻止可溶性蛋白向不溶性蛋白转变有关。以上研究表明,FS1272滴眼液对实验大鼠亚硒酸钠白内障模型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莺(综述),陈大本(审校).白内障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05,25(2):190193.
[2]J. Fielding Hejtmancika, Marc Kantorowb et al. Molecular genetics of agerelated cataract[J]. 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2004(79): 39.
[3]Shichi H.Cataract formation and prevention[J].Exp Opin Invest Druges,2004,13(6):691701.
[4]范莉琼,曹阳,等. 硒性白内障模型与人老年性白内障比较研究[J]. 眼科新进展,2005,25(3)248250.
[5]董东生,陆爱丽,刘莹等.体外培养大鼠白内障模型晶状体的早期生化改变[J].中华眼科杂志,2000,36(5):344347.
[6]李德馨.白内障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2,19(4):300.
[7]郭勇,严宏.肌肽预防白内障形成的作用[J].眼科学报,2006,22(2):8588.
[8]杨炜.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与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研究[J].眼科新进展,2000,20(2):124.
[9]张敏,刘奕志,黄强,等.水溶性及水不溶性晶状体蛋白质的研究[J].眼科研究,2002,20(3):202204.
[10]张家萍,侯伟敏.亚硒酸钠诱发大鼠白内障的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85,1(5,6):1521.
[11]Zarina S Zhao HRAbraham EC.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 human senile and diabetic cataractous lenses[J].Mol Cell Biochem,2000,210:29.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