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1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9年第1期第9卷 临床经验
作者:丁淑华 高卫萍 倪云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眼科教研室(南京210029)
1996年12月~1998年3月我们对35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了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病变程度的作用和影响,目的为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探索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组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共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6岁。无其他眼病及全身性疾病。
正常组30例作为对照,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53岁。经检查排除心、脑、肾、肝病、外周血管疾病和外伤。
诊断标准〔1〕:①夜盲;②视野缩小,早期环状暗点,并随病程暗点逐渐向内外两侧扩大,晚期呈10°以内管状视野;③视网膜血管显著变细,早期在赤道部散布骨细胞样色素,色素向周边和后极部扩展,视网膜呈青灰色,可透见硬化的脉络膜血管。随病情进展,视乳头呈蜡黄色;④视网膜电图:a波和b波振幅降低,峰时延迟,以致消失呈熄灭型;⑤多有家族史。
1.2 检测指标与方法
标本采集前患者均未服活血化瘀药物,取血时间均为早上7:00~8:30,静息10min后抽取空腹肘静脉血。
血液流变学检测:检测仪器采用普利生集团北京普利生精密仪器研究中心生产的LBr-N6型旋转式血液粘度计。检测指标包括低切与高切全血比粘度、血球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相对粘度、还原粘度、血浆高切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等8项指标。检测方法采用国际先进的锥板原理,旋转式测量方法进行〔2〕。
2 结果
35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血液流变学与正常组对照,8项指标中有4项比正常组升高,其中低切全血比粘度、相对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高切全血比粘度、血浆高切粘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球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还原粘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s)
3 讨论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主要损害感光器和色素上皮的进行性遗传性眼病。病变多自视网膜赤道部的视细胞向视网膜后极部和内层发展,晚期累及视神经节细胞,出现严重的视力障碍,最终导致失明。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盘色泽蜡黄,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网膜上有骨细胞样色素沉着为特征。中医学称为“高风内障”。认为本病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脾虚血滞,血脉枯涩,脉道不通所致。
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反映血瘀证的一个重要指征。我们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其低切与高切全血比粘度、相对粘度、血浆高切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4项指标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因此,我们认为本病患者血液的粘滞性和聚集性增强,血液流速缓慢,这种改变可导致眼微循环障碍,而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又可继发引起血液流变因素的改变,形成恶性循环〔3〕。
本观察还发现,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视网膜血管细,尤其是晚期患者视网膜血管发生广泛性纤维化,最终导致闭塞,这与全血粘度增高使循环中血液长期处于滞缓状态,造成微循环灌注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有关。晚期患者视神经、视网膜萎缩,提示这些病变的形成和发展与局部血供有关。鉴于上述微循环和临床观察,由血液流变学改变引起血流量减少可加重本病。
本病变的程度和发展与年龄、病程、遗传方式等有关。本研究表明病变的程度与血液流变的改变也有关。血液粘度愈高,组织或器官的血流量愈小,造成组织或器官的供血不足,导致缺血缺氧,从而出现一系列眼底退行性改变。至于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的原因及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学中的地位尚待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基金资助课题,基金号96053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13
[2] 戴荣锦,编著. 血液流变学基础及临床检测.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0~100
[3] 张惠蓉,编著. 眼微循环及其相关疾病.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