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杞菊地黄丸加乙酰唑胺片治疗慢性前葡萄膜炎黄斑水肿21例,并设单用乙酰唑胺治疗17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黄斑水肿消失率为56.5%,对照组为26.3%(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69.6%,对照组为36. 8%(P<0. 05)。提示杞菊地黄丸联合乙酰唑胺能促进慢性前葡萄膜炎黄斑水肿的吸收。
关键词 慢性前葡萄膜炎黄斑水肿 杞菊地黄丸 乙酰唑胺 中西医结合疗法
笔者于1991年3月至1996年8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前葡萄膜炎黄斑水肿21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门诊和住院病人38例(42只眼),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23只眼)和对照组17例(19眼)。治疗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26~47岁;病程8~30个月;虹膜部分后粘连21眼,全粘连者2眼。对照组男8例,女9例;年龄23~46岁;病程6~24个月; 虹膜部分后粘连13眼,全粘连者6眼。
常规检查视力、房水、玻璃体及眼底(三面镜和间接检眼镜及90D前置镜), 符合如下诊断标准[1]:①前葡萄膜炎病史≥8年;②除外青睫综合症,Fuch′s综合症,VKH综合症;③眼底检查黄斑水肿;④1~3个月内未接受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全身治疗者;⑤排除严重心脑肝肾疾病、糖尿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以杞菊地黄丸2丸,口服,每日3次,乙酰唑胺片250m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单用乙酰唑胺片25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4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黄斑水肿消失或视力提高2行以上为有效; 黄斑水肿未消失或视力提高不及2行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4 讨论
慢性前葡萄膜炎病情顽固,常规治疗常难以控制,反复迁延易造成眼底损害,多需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黄斑囊样水肿是常见眼底并发症,是导致视力渐进性丧失的主要原因[2]。其产生原因复杂, 多认为是长期炎症反应致使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液体积聚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细胞层所致。乙酰唑胺是碳酸酐酶抑制剂,抑制存在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层及苗勒氏细胞膜上的碳酸酐酶,并能促进视网膜细胞外液和视网膜下液的重吸收,加速黄斑水肿的消退。由于黄斑水肿自愈可能性很小,故对照组的有效率可代表乙酰唑胺单独应用的疗效。
慢性前葡萄膜炎的黄斑水肿,祖国医学辨证属于肝脾肾三阴不足,阴虚湿蕴之虚实夹杂症,治宜养阴清热明目, 杞菊地黄丸恰合此病机, 其中六味地黄汤三补三泻,寓泻于补,肝脾肾三阴共治,使精血自调, 浊阴痰湿自化,再佐枸杞子、 菊花清郁火, 补肝肾,共收滋阴泻浊,开窍明目之功,从而达到消除黄斑水肿的目的。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较单用乙酰唑胺治疗疗效提高,是治疗慢性前葡萄膜炎黄斑水肿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申尊茂,李子良,谢立信眼科新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27
2 刘家琦,杨钧,蒋润金,等原发性青光眼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科学情报研 究室编辑出版,196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