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眼眶爆裂骨折的分型 根据眼眶骨折的特点,依据眼眶受伤机制和受伤结果将眼眶骨折分为三型:眼眶爆裂骨折、眼眶直接骨折、眼眶复合型骨折[1.2]。眼眶爆裂骨折是指外力作用于眼部使眼眶内压力骤然增高,导致眶壁发生骨折,而眶缘无骨折。就是说眼眶骨折不是外力直接作用于眶壁所致,而是外力经过眶内容物的传导作用于眶壁所致。一般眼眶爆裂骨折只发生眼眶内侧壁和下壁,其中发生于眼眶内侧壁筛骨纸板部位的爆裂骨折,又称纸样板骨折。根据眼眶爆裂骨折的特点,结合有关资料[3.4],将眼眶爆裂骨折分为下列三型:(1)单眶壁爆裂骨折;(2)双眶壁爆裂骨折;(3)混合型骨折,即直接暴力所致眶壁骨折(眼眶直接骨折)和眼眶爆裂骨折两者同时存在。眼眶直接骨折是指外力直接作用于眶壁而发生的骨折,可见于眼眶各壁,其中发生于内、下壁者必须有眼眶边缘的骨折。眼眶复合型骨折指上述眼眶爆裂骨折与直接骨折同时存在。
3眼眶爆裂骨折的CT表现 眼眶爆裂骨折的CT征象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
(1)直接征象:眶壁骨质的连续性中断、粉碎及移位改变(如图1,2 )。本组病例能直接看到骨折线12例,其中粉碎性骨折3例,断端错移位7例。有文献[2]指出一种特殊的骨折类型,即显示眶壁无明显中断,但有明显的曲度改变,有些类似于儿童的青枝骨折。部分患儿表现为眶壁移位或正常弯曲度消失,眶腔扩大,因小儿眶壁具有弹性之故。
(2)间接征象: 主要是骨折周围局部软组织改变,包括下列改变: 1)眼外肌增粗、移位(以内直肌肿胀增粗受累为最常见,如图3,4),内直肌与眶内壁间正常脂肪间隙变窄、消失。 2)眶内容物疝入征,即眶内容物眼肌、脂肪或眶内的出血通过骨折处疝入邻近副鼻窦内(如图4,5),以疝入筛窦最常见,其次为上颌窦。眶内容物疝入上颌窦或蝶窦内,在其顶部呈乳头状或息肉样突起,形如眼泪,称为"泪滴征"(如图6);在筛窦表现为患侧筛窦塌陷,筛泡压缩聚拢及筛窦积液改变。"泪滴征"是眼眶爆裂骨折的特征性表现,对诊断眼眶下壁骨折具有特异性[1]。3)副鼻窦积液、积血,窦腔密度增高。4)眶内及眼睑积气(如图7),是较为常见的伴发征象。5)眼球内及球后出血,视神经扭曲、挫伤,较为少见。6)眶周软组织肿胀。
(3)邻近并发骨折:有上颌窦壁骨折,颧弓骨折,额骨骨折,鼻骨骨折,鼻中隔骨折,鼻泪骨骨折,颞骨骨折,筛窦壁骨折,蝶窦壁骨折,蝶骨大翼骨折,蝶骨小翼骨折,视神经管骨折,腭骨骨折等[2.3]。邻近骨折是眼眶爆裂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对治疗及预后也有关联,因此应仔细观察。 4眼眶爆裂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X平片诊断常用检查位置有柯氏(Caldwell)位、瓦氏(Water)位、后前位和侧位片,由于解剖结构重叠,分辨率低易漏、误诊。CT的问世使检查眼眶疾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T开始应用于眼外伤的检查。CT检查不仅可以确定骨折大小、位置及移位情况,显示眼肌嵌入的程度,眶内脂肪、出血、气肿及视神经的改变,还可观察眶部邻近骨质结构和副鼻窦的病理变化。近年来随着螺旋CT(SCT)的广泛应用,患者只需1次常规位置螺旋扫描,即可得到高质量的横断面图像,又可通过图像后处理功能得到较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从最佳角度和方位显示眼眶骨折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对决定是否手术及制定最佳手术实施方案、评估愈后和法医鉴定都有重要价值[1.3]。继CT之后 ,MRI作为一种崭新的检查方法,一开始就引起了临床的浓厚兴趣。因MRI检查无辐射损害,无骨伪影,软组织对比度好,可行任意方位断层扫描,是比较理想的眼科检查方法,特别适合于小儿患者或拟作多次随访者。但MRI费用昂贵,不能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实施,对骨折、新鲜出血、较小钙化的显示不如CT敏感和准确[5]。就目前来说,CT是眼眶爆裂骨折的诊断的最佳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唐先健,戴汝平,等.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上卷).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47-256.
2. 张欣宇,苏恩亮,曲敬,高英祥,等.骨与关节创伤X线CT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18.
3. 杨纪周,皇甫幼田,程敬亮.眼眶爆裂骨折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5):416-418.
4. 高鹤舫,兰宝森.眼眶爆裂骨折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1):16-19.
5. 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等.磁共振成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1-94,245.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