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眼底荧光造影 副反应 护理干预
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是将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被检查者静脉内,利用眼底照相机,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循环的动态过程。它是眼底病检查的重要方法,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诊断技术[1]。随着眼科医学的迅速发展,眼底荧光造影技术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副反应时有发生。现将我院2006年11月—2007年11月行FFA检查265例病人发生的51例副反应情况及其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7年11月在我院眼科眼底荧光造影室行FFA检查265例,其中男145例,女120例,年龄12—70岁。受检查者为眼科门诊病例。病种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53例,黄斑性病变2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2例,视网膜分支静脉栓塞、中央静脉栓塞30例,其他55例。
1.2 方法 采用日本Nicon造影机,广州明兴制药厂生产的20%荧光素钠3 ml。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65人,对照组100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病人给予眼底荧光造影常规护理配合,实验组病人另外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副反应发生率及配合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 果
2.1 总的副反应发生率为19%,51例副反应中恶心呕吐最多见,41人,占8%。其中恶心23人,恶心并呕吐18人,自感胸闷喘息不适者3例,局部红肿1例,荨麻疹5例,荧光素钠渗漏1例。
2.2 两组病人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1,两组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表1 两组病人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χ2=20.63 , P<0.01。
2.3 两组病人造影检查早期配合情况见表2,两组病人配合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早期配合标准为在荧光素钠注入体内后2分钟内,眼球频频转动次数小于3次[2],病人未因副反应而影响早期视网膜循环动脉前期到静脉期的正常拍摄,眼球按要求转动,拍摄的各期照片清晰。表2 两组病人造影检查早期配合情况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6.6,P<0.01。
3 护 理
3.1 常规荧光造影护理配合
3.1.1 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对哮喘、高血压、心脏疾患、肝肾功能损害者应慎重,必要时全面检查,以防发生意外。
3.1.2 造影前患眼滴美多丽眼液5~6次,待瞳孔扩至7~8 mm才能达到摄片的要求,以防漏拍眼底病变区域。
3.1.3 做皮肤划痕试验,于前臂掌侧皮肤用无菌针头作“一”划痕后置一滴20%荧光素钠,20分钟后观察皮肤反应。准备两副注射器,分别吸0.1% 荧光素钠稀释液5 ml和20%荧光素钠3 ml,抽好药后做标记按顺序摆放于无菌盘内备用。
3.1.4 病人头部固定在支架上,能自然舒适地保持一定姿势15 min左右,待医生将镜头对准瞳孔后,行静脉穿刺。选择前臂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穿刺,先将0.1%荧光素钠稀释液5 ml缓慢静推(5~8 min),如病人无不良反应,即可通知医生,再调换装有20%荧光素钠溶液的注射器并在3~5 s内快速推注,做到推药与计时同步。
3.1.5 造影时嘱病人眼睛睁大,少眨眼,非检查眼注视红色指示灯,以固定眼球,勿讲话,以防唾液飞溅镜头,拍摄过程中,指导病人按要求转动眼球,使病变部位充分暴露,对畏光或眼睑皮肤松弛者,可帮助其固定上、下眼睑。
3.1.6 造影完毕后,嘱病人尽可能不要直视强光,并告知出现皮肤、结膜、尿发黄,甚至视物有黄色或粉红色等现象,不要紧张,为荧光素的染料特性所致,通常在24 h内可完全排出体外。
3.2 预防相关副反应的护理干预
3.2.1 术前做心电图、肝功、尿常规。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者尽量不作此项检查,患有哮喘、严重支气管炎者在发作期不做。
3.2.2 了解病人的病情及身体机能状态,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初步估计。在造影前向病人讲明造影过程及注意事项,帮助病人全面提高适应能力,减轻身体性、心理性压力,使机体处于最佳适应状态,避免不良反应发生[3]。根据病人不同年龄、社会背景及心理特征,实施心理护理,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要求。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