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论文汇集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http://www.cnophol.com 2009-9-22 11:17:53 中华眼科在线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青光眼术前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UBM(Humphrey 840型,扫描频率50 MHz,扫描深度范围5 mm×5 mm)对96例96只眼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经药物降压后常规进行术前检查。结果:睫状体多发性囊肿4例4只眼(4.1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4例24只眼(25.00%)。睫状体囊肿表现为睫状体交界处大小不一边界清楚,壁薄,腔内少或无内回声反射。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表现为巩膜与睫状体脉络膜之间存在一无回声区,睫状体平坦部层间分离,与巩膜和脉络膜之间的无回声区沟通,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患眼的前房深度(1664±421 μm)与对侧健眼的前房深度(2443±365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UBM 检查可发现睫状体部位的细小肿物,区分肿物性质,并提供其部位、大小,有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UBM还可发现术前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揭示手术前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原因,以指导青光眼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治疗。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多发性囊肿;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B超不能发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段细小病变,给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带来盲目性;前房角镜只能看到前房角及虹膜表面情况,看不到虹膜背面及睫状体情况。眼压下降至正常范围或以下后行小梁切除术,部分患者术中发生睫状突外翻,虹膜大量脱出且回复困难;部分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低眼压浅前房。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opy,UBM)作为一种无创伤、高清晰度的眼前节结构成像技术,其高频探头(50~100 MHz)对眼前段组织的分辨可达到20~60 μm,探测深度和范围为5 mm×5 mm,可在活体状态下了解眼前节结构及大多数眼前段病变。探讨UBM对青光眼术前检查的临床意义,自2005年4月我们对所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降眼压后除进行眼B超、前房角镜检查外,还常规在术前进行UBM检查,发现睫状体多发性囊肿4例,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4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05年4月~2006年8月,临床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患者96例96只眼,其中男38例38只眼,女58例58只眼,年龄56~72岁,平均62.2±6.5岁。给予积极降眼压治疗包括:甘露醇125 ml,甘油果糖250 ml静脉滴注,口服乙酰唑胺250 mg,bid,局部滴用贝特舒,毛果云香碱和派立明滴眼液,眼压下降至正常范围或以下。采用德国Zeiss-Humphrey公司生产的UBM-840型UBM常规进行术前检查。检查时,患者平卧床上,在表面麻醉下放置一盛生理盐水的眼杯在眼结膜囊内,手控探头在眼杯内进行检查,通常做3,6,9,12四个方位,并摄像。常规裂隙灯检查,前房角镜和眼B超检查。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UBM检查发现睫状体多发性囊肿4例(4.17%),均为男性,年龄57~63岁,其中1例囊肿分布于3点,5~6点时钟方位,另1例囊肿分布于4~5点和9~10点时钟方位,还有2例囊肿位于8~9点时钟方位,囊肿124 μm×210 μm~332 μm×300 μm,囊肿位于睫状体交界处,见一边界清楚,壁薄,腔内少或无内回声反射(图1,2)。前房角镜下见此处虹膜根部膨隆,房角关闭。眼B型超声检查及三面镜检查均未能发现肿物。

    手术设计,选择无囊肿方位行小梁切除手术,顺利切除1 mm×2 mm小梁组织,虹膜周边切除,术中无大量虹膜脱出于窗口,无睫状突外翻现象发生,术后复查UBM囊肿无变化。除囊肿部位外大部分房角变宽,眼压控制良好。

    UBM检查发现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患者24例24只眼(25.00%),男13例13只眼,女11例11只眼,其中脱离范围达270° 3例,脱离范围达180° 9例,脱离范围达120° 4例,脱离范围仅90° 8例,前房深度1664±421 μm,对侧健眼前房深度2443±365 μ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表现为巩膜与睫状体脉络膜之间存在无回声区,睫状体平坦部的层间分离,与巩膜和脉络膜之间的无回声区沟通(图3,4),患眼晶状体位置前移,前房深度较对侧健眼明显变浅。虹膜膨隆,前房角很窄甚至关闭。对于这些患者给予全身和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停用降眼压的药物和毛果云香碱滴眼液,3~6天后眼压回升,复查UBM显示巩膜与睫状体脉络膜之间无回声区消失,前房深度稍有加深1843±365μm。此时再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术后眼压控制良好,前房正常,再次复查UBM,无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3   讨      论

    睫状体多发性囊肿,临床上较少见,常规应用的B型超声、彩色超声、CT和MRI等影像检查都不能较好地显示虹膜睫状体部位的细小肿物[1]。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能清楚显示睫状体部位情况,发现睫状体细小肿物,区别肿物的性质,囊肿为壁薄,边界清楚,无内回声反射。Pavlin等报道实质性肿物的UBM显示高回声反射。吴中耀等[1]报道使用UBM发现虹膜睫状体肿瘤,并通过手术证实囊肿和实质性肿物与相应的UBM图像一致。本组研究诊断的4例虹膜睫状体囊肿,位于睫状体交界处,这也正是睫状体囊肿好发部位[2],其UBM图像与Pavlin、吴中耀等描述一致。由于肿物显示为囊性改变,考虑良性病变,所以手术时避开囊肿所在部位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减少避免术中发生虹膜大量脱出和睫状突外翻的情况,手术获得成功。

    睫状体及脉络膜仅与巩膜相贴附,除在前方睫状体根部与巩膜突附着外,其余大部分仅为疏松组织,解剖上存在潜在的脱离因素,所以外伤或手术后易造成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是眼科急症,急需积极降眼压治疗,眼压降低过快过低容易导致继发性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应用UBM检查,能及早发现术前睫状体脉络膜的脱离,术前先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阻断葡萄膜炎症加重、房水生成减少与脉络膜脱离三者的恶性循环[4],待眼压回升后复查UBM,明确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复位、前房有所加深后,再行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术后未再出现浅前房、低眼压、持续性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

    超声生物显微镜的应用可以对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指导术前的治疗并随访观察,又提供前房角镜和眼B超所不能发现的眼前段情况,尤其是显示虹膜睫状体部位的细小肿物,可指导手术方案的设计,应作为青光眼术前术后必要的检查项目之一。

    【参考文献】

    [1] 吴中耀,杨华胜,颜建华,等.虹膜睫状体肿物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18(2):128-130.

    [2] Marigo FA,Finger PT,Mccormick SA. Anterior segment implantation cyst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with histopath-alogic correlation[J]. Arch Ophthalmol, 1998, 116(12):1569-1575.

    [3] Sugimoto K,Ito K,Esaki K,et al,Supraciliochoroidal fluid at an early stage after trabeculectomy[J]. Jpn J Ophthalmol,2002,46(5):548-552.

    [4] 刘少章. 青光眼滤过术后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8):733-735.

(来源:互联网)(责编:xhhdm)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睫状体多发性囊肿,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超声生物显微镜)的信息
      热门图文

    眼妆窍门改善浮肿金鱼

    秋日明眸护理点睛之术

    阻击生命中第一条皱纹

    几个拯救肉泡眼小窍门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ad推广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视力网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近视眼治疗寻医问药
    全球医院网保健医生在线眼科英智眼科浙江眼科网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