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倍频532 nm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用倍频532 nm激光光凝140例(240只眼)DR患者。术前行视力、裂隙灯、检验镜、眼压、眼B型超声、视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术后随访1 a,随访时查视力、散瞳查眼底、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结果:视力提高74只眼,占31%;视力无变化162只眼,占67.5%;视力下降4只眼,占1.7%。结论:倍频532 nm激光治疗DR疗效显著,使部分患者视力提高。
【关键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术;治疗方法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被列入四大致盲眼病之中。目前激光光凝是治疗DR的唯一有效措施[1~3]。我院自2000年8月至2003年10月,采用倍频532 nm激光对DR患者进行了治疗,随访1 a。现将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DR患者140例(240只眼),男65例,女75例,年龄24岁~78岁。均经过裂隙灯、检验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其中20例(25只眼)是非增生期DR,但伴临床有意义的黄斑水肿(CSME);120例(215只眼)是增生前期DR及增生期DR。非增生期DR是指FFA显示无灌注区小于5DD;增生前期DR是指FFA显示无灌注区大于5DD,但无新生血管。术前常规行视力、眼压、眼B型超声、视野检查。
1.2 治疗方法 采用美国产的倍频532 nm激光器进行眼底光凝治疗。具体为:对于伴有CSME的非增生期DR的25只眼进行后极部局部光凝或格栅样光凝。激光参数:光斑直径100 μm~200 μm,曝光时间0.10 s,能量以产生Ⅰ级光斑反应为度;每个光斑间隔一个光斑直径,约100个~150个光斑;光凝距中心凹500 μm以外,对于增生前期及增生期的DR患者进行全视网膜光凝。光凝范围为视盘上、下和鼻侧距视盘1DD以外,颞上下血管弓以外和黄斑颞侧2DD以外至赤道部的视网膜。光斑直径在后极部300 μm、中周部500 μm,曝光时间0.20 s,能量以产生Ⅲ级光斑反应为度;每个光斑间隔一个光斑直径,约1 000个~1 500个光斑,分3次完成;每次光斑数300~500,每次光凝间隔1周。对伴有CSME的130只眼,则在全视网膜光凝之前行后极部局部或格栅样光凝。
1.3 随访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每个月复诊1次,4个月后每2个月复诊1次。复诊时检查视力、散瞳检查眼底;3个月和1年复查FFA和视野,必要时补充光凝;随访1 a。视力判定标准:激光术后视力增进两行或两行以上为视力提高,视力减退两行或两行以上为视力下降,否则为无变化。术前视力低于0.1者,以视力增减0.02为标准判定视力提高或下降,否则为无变化。
2 结果
视力变化:术前视力从0.04到0.5,所有患者均随访1 a。视力提高74只眼,占31%;视力无变化162只眼,占67.5%;视力下降4只眼,占1.7%。黄斑水肿疗效:经过FFA检查,光凝后黄斑水肿完全消退者82只眼,占52.9%;部分消退者70只眼,占45.2%;不变者3只眼,占1.9%。对于部分消退者和不变者进行补充光凝。术后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眼压升高和视野进行性损害,无角膜损害、晶体混浊加重。
3 讨论
目前用于治疗眼底病的激光主要有绿光、红光、黄光。绿光很容易透过眼屈光间质,被眼内色素组织吸收,是眼底病最常用的激光;红光主要被黑色素吸收,不被血色素和叶黄素吸收,作用于脉络膜中、外层,散射最小,穿透力最强;黄光主要被黑色素和血色素吸收,不被叶黄素吸收,作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内层,散射较小,穿透力较强。理论上黄光是最适宜用于治疗黄斑部疾病的,但从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两者无明显差异[4]。我们院的倍频532 nm激光器是绿光,绿光是治疗眼底病最常用的激光,且在治疗黄斑部疾病上与黄光无明显差异,所以该激光器可以治疗大部分的眼底病,且其价格合理,是基层医院添置设备的首选,同时,它也是一种固体激光器,稳定性较气体激光器为好,体积小、重量轻。当然,它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绿光的穿透力不如红光,若患者的晶体混浊较重或玻璃体积血,那么该激光器就不能治疗此类眼底病。在本组病例中视力下降的4只眼为2例患者。详细询问病史,1例是血糖控制不平稳,致DR发展,黄斑水肿加重;1例是出现了糖尿病肾病,使眼底改变加重,视力急剧下降。由此可见,DR是否能控制,不仅取决于视网膜光凝的好坏,还取决于血糖、肾功、血压、血脂等全身状态的好坏。
【参考文献】
[1] Infeld DA, O Shea JG. Diabetic retinopathy[J].Postgrad Med J,1998,74:129133.
[2] CunhaVaz J.Lowering the risk of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J].Diabet Med,1998,15(4):4750.
[3] Fong DS,Ferris Ⅲ FL,Davis MD, et al. Causes of severe visual loss in the 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 report No.24[J]. Am J Ophthalmol,1999,127: 137141.
[4] 张承芬.眼底病学[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