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硅油 眼内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401/200512行硅油取出术后207眼随访中发现37眼(37例)视网膜再脱离(17.87%),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7~64(平均41.3)岁. 207眼硅油取出术患眼首次术前情况,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C级7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D级58例,复发性视网膜脱离伴PVR 19例,巨大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8例,先天性虹膜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5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继发视网膜脱离3例,严重眼外伤引起的视网膜脱离21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IV~VI期17例,化脓性眼内炎6例. 其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包括高度近视黄斑孔16例,无晶体眼11例和人工晶体眼13例.
1.2方法首次手术方法为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除术, 对其中16例因晶体混浊行晶体切除或超声粉碎吸除;尽量切除基底部玻璃体,剥除视网膜前膜,部分使用重水,作气液交换,内放液. 裂孔予冷凝或/和眼内光凝处理. 注入硅油(德国Adatomed药品和医疗产品公司生产的Adatomed牌纯化硅油,黏度为5000 cs,质量密度0.97 g/cm3,屈光系数1.4040)硅油注入量3.5~8.5 mL. 其中21眼下方有裂孔者联合巩膜外环扎或/和外加压术. 术后4~20 mo行硅油取出术,之前检查视力,眼压和并发症等.
2结果
207眼硅油取出术前情况:无晶体眼27例;人工晶体眼13例;继发青光眼33例(眼压25~57 mmHg);并发白内障或原发性白内障加重21例眼底看不清;不同程度硅油乳化41例;视网膜复位170例;16例部分视网膜未复位;视网膜前明显增殖36例;视网膜下明显增殖5例;出现新裂孔19例. 硅油取出方法:睫状体扁平部双通道取硅油;白内障囊外摘除25例;术中剥除视网膜前增殖膜65例;视网膜切开松解视网膜下增殖2例;视网膜光凝33例;注气71例;再注油2例. 37例视网膜再脱离时间2~67 d,15 d以内21例(56.76%). 包括原裂孔再开放3例;新裂孔形成12例;剥膜不彻底10例;PVR发展12例. 合并严重脉络膜脱离7例,术后出血或低眼压等并发症5例. 37例再脱离患者中行剥膜再注油11例,剥膜注气9例,剥膜再注油联合巩膜外环扎外加压5例,剥膜注气联合巩膜外环扎外加压7例. 上述联合光凝21例,联合冷凝6例,联合晶体摘除4例;2例以脉络膜脱离为主要表现,经保守治疗痊愈;放弃手术3例. 二次手术后32例观察3 mo,1例注气术后2 wk出现视网膜再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放弃治疗;其余患者,视网膜均平复;12例眼压增高、前房少量出血、瞳孔区炎性深处等并发症,经前房穿刺放出0.1 mL房水,点用噻马心安、布林佐氨、酒石酸溴莫尼定、点必殊、迪非等眼药水,静点200 g/L甘露醇液、半球后注射地塞米松、静卧等处理后,术后1 wk眼压均降至正常并稳定、出血、渗出均吸收. 出院时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3讨论
我们认为硅油填充入眼内后对视网膜有一定的支撑和顶压做用,正是这种力量为视网膜的复位提供条件;但在硅油取出后,这种力量突然消失,眼球内各组织间的压力发生变化,在重新形成平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组织间结构亲和力新的变化,如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黏附力仍不够牢固的话,可发生视网膜的再脱离,特别是裂孔周围;视网膜前或视网膜后的增生膜在失去硅油的支撑力后的收缩亦可使视网膜发生再脱离、裂孔再开放或新裂孔形成等变化;脉络膜及脉络膜血管周围压力的降低,可导致一些可能的渗出性因素,致渗出性的视网膜脱离或脉络膜脱离(本文中有2例患者即属此类,经保守治疗痊愈). 此外,手术后的无菌性炎性渗出,也加剧了这种变化.
在取硅油手术前,应详细检查眼底情况,特别是裂孔、增生膜周围,必要时术前给予光凝治疗[1-2],光凝后1 mo再取硅油;在取硅油手术中,我们应当非常注重眼压的稳定性,术中仔细操作,防止压迫损伤涡静脉,使脉络膜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引起渗出;剥膜时操作轻柔,尽量避免对视网膜的扰动或激惹,术中发现的新裂孔或医源孔,进行及时的光凝或冷凝[3]. 我们建议在取出硅油后,眼球内再次充填惰性气体;使眼球内压力在气体吸收过程中有一个缓慢的变化,从而降低视网膜再脱离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陈晓. 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的原因分析及治疗[J]. 眼科新进展, 2006, 26(6):452-453.
[2] Scholda C, Egger S, Lakits A, et al. Retinal detachment after silicone oil rmoval[J].Acta Ophthalmol Scand, 2000,78:182-186.
[3] 滕学龙.长期硅油填充眼的眼部并发症及取出原则[J].眼科新进展,2006,26(5):377-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