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蓝卫忠 杨智宽 朱晓伟 李振 赵峰 葛坚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510060
目的:本课题探讨调节滞后、隐斜与视近下加间的关系并且构建三者数学模型。
方法:110名单纯性低度近视眼的内隐斜青少年足度配镜后依次佩戴五种下加0D、+0.75D、+1.50D、+2.00D、+2.50D试镜片时测量双眼视近33cm调节反应(Shin-Nippon,Japan)以及视近隐斜度(Cover Test+排棱镜)。
结果:随着下加度数增加,视近调节滞后量逐渐减少,而近隐斜朝外隐斜方向逐渐增大,调节滞后(F(262.76,4),p<0.01)以及隐斜(F(223.45,4),p<0.01)在不同下加间都存在统计学差异;并分别得出调节滞后(r=0.979,p=0.004)、隐斜(r=0.995,p<0.01)与下加度数间存在线性相关性。内隐斜患者的最适下加与初始调节滞后存在线性相关性(r=0.526,p<0.01)且最适下加与初始隐斜状态亦存在线性相关性(r=0.523,p<0.01)。
结论:根据个体的初始视近调节滞后和近隐斜,可获得最适视近下加区间,从而为内隐斜近视眼青少年确立个体化视近下加提供参考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