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点按治疗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脑瘫伴有斜视住院患儿,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脑瘫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穴位点按手法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斜视矫正效果。结果 观察组痊愈5例,好转18例,无效7例;对照组痊愈1例,好转7例,无效2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点按对矫正脑瘫患儿的斜视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 脑性瘫痪/中医药疗法; 斜视; 穴位点按; 推拿手法; 儿童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小儿脑瘫多伴有智力障碍、视觉障碍、听力障碍等,其中视觉障碍以斜视为主,临床报道脑瘫患儿合并斜视者高达42%~45.8%[2,3]。其视力障碍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将影响到患儿的智力及运动等各个方面的发育[4]。目前斜视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5]。本科采用穴位点按手法治疗30例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01~200810本科收治合并斜视的脑瘫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24个月,其中3~12个月36例,13~24个月24例;痉挛型35例,不随意运动型18例,混合型7例;外斜视(-10°→-35°)19例,内斜视(+10°→+45°)41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头皮针、理疗、药物等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穴位点按的方法对症治疗斜视。穴位点按每日2次,每次3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穴位点按方法:将患儿平卧于治疗床上,双目紧闭,治疗师用拇指、食指、中指指腹轻轻按揉患儿的攒竹、鱼腰、光明、晴明、太阳、四白、瞳子髎、承泣、风池、球后等穴。其中,在按揉晴明穴时推移眼球,用指尖向下点压。点按同时推移眼球,内斜视自内向外、外斜视由外向内。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代偿头位消失,具有一定的立体视功能;眼位基本正位(<10°);双眼眼球运动基本达到平衡,无明显麻痹肌功能不足或配偶肌功能过强。(2)好转:代偿头位减轻,具有双眼单视功能;眼位偏斜>10°;麻痹肌运动受限较前有进步,但仍可查见。(3)无效:症状及体征大部存在,或虽有进步,但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6]。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脑瘫患儿斜视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5.51,5.45,P<0.05。
3 讨论
脑瘫患儿眼斜视是由于脑损伤后出现支配眼球的肌肉张力的异常改变而导致眼球的运动功能障碍和视力障碍。斜视属于祖国医学“目偏视”范畴。多为肝肾亏损、经络不通所致,治疗以滋补肝肾、通经活络为主。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说明通过经络与眼相连,睛明穴、攒竹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区有眼轮匝肌和内直肌,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是滑车神经通过之处;鱼腰穴处为动眼神经分布区;瞳子髎和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在外直肌附近,内为外展神经所过之处;承泣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四白穴下有眼轮匝肌和眶下孔,有眶下神经通过,鱼腰穴下有眼轮匝肌和眶上神经分布,太阳穴有支配眼肌的动脉分布,球后穴区有眼轮匝肌、下直肌、下斜肌和眼神经分布。选用上述穴位点按,可直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调节眼外肌的功能。“肝主目,主筋”,斜视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点按风池、光明、肾俞、肝俞等穴可滋补肝肾,舒筋活络,通过全身调节改善眼肌的功能,从而纠正斜视,改善视觉功能。临床应用穴位点按,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林庆.小儿脑瘫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2] 叶玉华.脑性瘫痪患儿斜视患病率、类型及预后探讨[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7,7(4):186.
[3] 胡莹媛.脑瘫儿合并眼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3,8(6):377.
[4] 黄鹦.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眼功能障碍临床探讨[J].海南医学,2002,13(3):8.
[5] 杜东成,周雄武,张进,等.脑瘫患者斜视治疗[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6,14(3):134.
[6] 甘晓玲.中华医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4):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