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进贝,王尚
罗比卡因是新型长效、强效酰胺类局麻药,对麻醉作用研究报道甚少,对其能否用于表面麻醉尚不清楚。为探讨罗比卡因表面麻醉作用,用兔角膜刺激法[1]比较了罗比卡因和丁卡因、布比卡因表面麻醉作用,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健康白色无眼疾家兔14 只,平均体重(2.2±0.3)kg ,雌雄不拘,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只,由潍坊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药品 盐酸罗比卡因注射液,每支5 ml浓度为0.75%,捷利康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4083132 ;盐酸布比卡因由上海和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支5 ml浓度为0.75%,批号031016;盐酸丁卡因粉剂,50 mg/支,浙江三九邦而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040102,用生理盐水稀释成0.75%浓度,使三种药品在同浓度下比较。
1.3 实验方法 剪去兔双眼睫毛,滴药前用自制角膜刺激器垂直刺激角膜上、下、前、后、中5 点,观察并记录瞬目反射次数。第1组7只兔左眼滴罗比卡因,右眼滴丁卡因,第2组7只兔左眼滴布比卡因,右眼滴生理盐水。用中指压住鼻泪管(以防吸收),拉开下眼睑滴0.2 ml,使其在眼内存留1 min,然后任其流溢。滴药后间隔一定时间后进行测试,刺激角膜时的力度保持一致,记录各组兔在各时间点的瞬目总次数。
1.4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采用秩和检验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各组家兔性别、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5%的罗比卡因滴入兔眼后3 min即达峰效应,持续15 min以上,其作用与同浓度的布比卡因相似,比同浓度的丁卡因弱(P<0.05),各组瞬目总次数见表1。
表1 罗比卡因、丁卡因、普鲁卡因表面麻醉后瞬目总次数的比较(略)
注:与罗比卡因组比较3△P<0.05,△△P<0.01。
3 讨论
结果表明,兔眼滴入0.75%罗比卡因后,迅速出现表面麻醉作用。3 min时,罗比卡因组兔已无瞬目反应,表明已达峰效应, 与布比卡因相似(P>0.05)但与生理盐水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显示罗比卡因有较强表面麻醉作用。此作用持续到用药后15 min时,与生理盐水组的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但比丁卡因弱(P<0.05)。随后罗比卡因的表面麻醉作用迅速减弱,20 min~30 min时已与生理盐水组相似(P>0.05) ,而此时丁卡因的表面作用仍很明显(与罗比卡因比,P<0.01),表明罗比卡因的表面麻醉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丁卡因是常用的长效、强效局麻药,对皮肤、黏膜的穿透力很强,故广泛用于表面麻醉[2]。但丁卡因的毒性较大,使用时顾虑颇多,应严格控制剂量。由于普鲁卡因是速效、短效、弱效局麻药,因对皮肤、黏膜的穿透力弱,故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未被列入研究之中。罗比卡因在临床麻醉和疼痛治疗应用过程中,与丁卡因、布比卡因相比,CV/CNS毒性比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对CV毒性剂量提高更大,因而显著提高临床应用安全性[3,4]。本实验结果表明,罗比卡因的表面麻醉作用介于丁卡因和生理盐水之间,故若无丁卡因或患者不能耐受丁卡因时,短小手术可用罗比卡因代替。罗比卡因表面麻醉效果比丁卡因略差,欲完善其表面麻醉效果,尚需提高浓度、增加滴药次数或加用其他措施。
【参考文献】
[1] 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35.
[2] 段世明,郑斯聚.麻醉药理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6:106.
[3] Philippe Dony, Virginie Dewinde, Bernard Vanderick, et al.The Comparative Toxicity of Ropivacaine and Bupivacaine at Equipotent Doses in Rats[J]. Anesth Analg,2000,91:14891492.
[4] Dennis HT Chang, Leigh A, Ladd, Kylie A. Wilson, et al.Tolerability of LargeDose Intravenous Levobupivacaine in Sheep[J]. Anesth Analg,2000,91:6716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