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术前护理
2.2.1术前准备:了解病人的既往史,如有无疱疹病毒感染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结核、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史;了解心、肺、肝、肾功能及病人视功能情况。参加术前讨论会,了解手术具体步骤,配合术前准备及各项检查,做到心中有数。
2.2.2心理护理:本组病人因视力下降严重,术前又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且部分是复发甚至多次复发,病人及家属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忧虑、恐惧和无奈,既有强烈的复明愿望而求医心切,又对手术心存疑虑;尤其是面临失明威胁的双眼病者,产生悲观绝望心理,甚至丧失生活信心。①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讲解ARNS的相关知识,简单介绍手术操作及目的,使之了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②介绍国内外对ARNS治疗的新进展和前景以及我科目前的治疗水平,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鼓励和安慰病人,使其树立战胜疾病,重见光明的信心。③介绍同种疾病治愈者的情况,减轻其心理负担。④保持病房安静整洁,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对睡眠不佳者,酌情给予镇静剂。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体位:ARNS视网膜脱离后用气体(包括膨胀气体)或硅油玻璃体腔内填充。术后根据视网膜脱离的位置采取侧卧、低头或俯卧以保持裂孔最高位,以利用气体和硅油的浮力和表面张力顶压、支撑和展平视网膜,促进裂孔封闭和视网膜复位。同时也可避免直立或仰卧时气体或硅油长期接触晶状体或角膜内皮(在无晶状体眼)而导致白内障、角膜内皮损伤,严重时角膜失代偿致大泡性角膜病变。
2.3.2病情观察:术后5 d内密切观察视功能、眼压、眼部炎症反应和眼底情况。①视功能。术后早期因炎症反应、刺激症状、惰性气体等原因,视力多较差,但应有5 m光感。如发现术眼无光感应立即报告医生,积极查找原因并做相应处理。术后无光感的主要原因有高眼压、眼内出血、视网膜血循环障碍、视神经损伤等。②眼压。ARNS术后眼压升高较常见,多因气体、硅油填充过量、瞳孔阻滞、细胞或组织碎片阻塞房角等原因所致。术后询问病人有无眼胀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眼压增高的表现,并及时测量眼压,如发现眼压增高,应积极处理。本组术后眼压升高(>21 mmHg)9例(11眼),经药物治疗均得到控制。③炎症反应。ARNS病人术前常存在全葡萄膜炎,故术后反应多较明显,尤其是晶状体切除者,要注意下方虹膜周边切除孔是否通畅,本组有2例(2眼)周边切孔完全关闭,立即报告医生并行NDYAG激光造孔,避免了继发青光眼、角膜变性等严重并发症。检查患眼有无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水肿、前房渗出及分泌物、患眼疼痛加剧等,以早期发现和排除术眼感染。本组均未发生术后感染。④眼底检查。术后3 d内,每日用间接检眼镜做眼底检查,主要观察视网膜是否平复,裂孔是否封闭,有无眼内出血及眼内填充物的情况。
2.4出院指导
①用药指导。教会病人正确的点眼药方法,嘱其按时用药,激素正确减量,并注意眼部卫生。②体位与活动。注气和硅油填充者仍应保持裂孔高位约1个月,原则上不限制日常活动,但要避免剧烈活动,以免玻璃体填充物随体位变化冲击视网膜,形成新裂孔而致视网膜脱离复发。③定期复查。出院后1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以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出现急性红痛、视力下降、眼前黑影等症状,随时来院检查。因部分ARNS为双眼发病,且行预防性激光或玻璃体切割术后仍有部分病例发生视网膜脱离,临床上也有复发的病例,所以必须给病人讲明随诊观察的必要性。
3讨论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复杂眼病,涉及角膜病、青光眼、白内障、葡萄膜、玻璃体、视网膜及视神经病变等几乎眼科所有领域,以急性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坏死为主要特征。研究表明,疱疹病毒包括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及单纯疱疹病毒(HSVⅠ,HSVⅡ)等的感染是本病的主要原因[1,2] 。本病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及时正确治疗密切相关。在早期仅出现局限性视网膜病灶时即给予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可长期保持良好视力,且双眼发病率明显减少。本组在急性期得到正规治疗的病人与晚期相比,视网膜复位率及视力改善率均有显著的差异,双眼发病率也显著低于文献报道[3]。
【参考文献】
[1]Duker J S, Blumenkranz M 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J]. Surv Ophthalmol,1991,35:327.
[2]Van Gelder R N, Willig J L, Holland G N, et al. Herps simplex vilus type 2 as a cause of 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 in youny patients[J]. Ophthalmology,2001,108:869.
[3]傅东江,王文吉,蔡松年. 无环鸟苷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临床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4):99.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