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东萍 邓梅君
【关键词】 视网膜
为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分析了48例经手术证实的视网膜脱离的B超检查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6年以来住院的患者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7~69岁,平均年龄46.9岁。左眼脱离20例(41.67%),右眼脱离27例(56.25%),双眼脱离1例(2.08%)。视力下降病史最长者10个月,最短者1天。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SL-1,东芝SSA-340及惠普HP4500B超诊断仪,探头频率5.0~11MHz。患者取仰卧位,轻闭双眼上睑皮肤涂以超声藕合剂,探头直接置于眼睑皮肤上进行多切面扫查,并嘱患者分别上下、左右移动眼球且双眼对比扫查。通过各断层图像观察眼轴的长度及视网膜的形态、位置及玻璃体无回声区内有无带状强回声并与视神经的关系确定病灶位置。
2 结果
在48例49只眼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中,部分性脱离40例41只眼(83.67%)、完全性脱离8例8只眼(16.32%)。49只眼中单纯性视网膜脱离16只眼,其中新鲜脱离10只眼(62.5%),复合型眼33只,其中陈旧性脱离14只眼(42.42%),测量眼轴最长的28mm,最短者为20mm,全部病例均经眼科手术治疗,确诊为视网膜脱离46例(93.87%),误诊2例(4.08%)。
本组48例视网膜脱离发病原因中,高度近视8例,部分性脱离7例,完全性脱离1例;老年性白内障8例,均为部分性脱离;视网膜脉络膜炎5例,部分性脱离3例,完全性脱离2例;眼球外伤7例8只眼,部分性脱离5例6只眼,完全性脱离2例;玻璃体混浊3例,部分性脱离2例,完全性脱离1例;眼内肿瘤3例,视网膜下出血3例,均为部分性脱离;青光眼5例,部分性脱离4例,完全性脱离1例;手术后视网膜脱离3例,部分性脱离2例,完全性脱离1例;原因不明视网膜脱离3例,部分性脱离2例,完全性脱离1例。
3 讨论
视网膜是眼球壁的最内层,视网膜与色素膜之间存在的潜在性腔隙,除了在视神经乳头周围和锯齿缘部牢固粘着外,其余大部分只是紧贴于色素膜的里面。临床上常将视网膜脱离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以高度近视患者最多,多因视网膜周边或黄斑区囊性变性、玻璃体液化、萎缩视网膜发生孔所致。其次与视网膜老年性变裂洞形成有关。继发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炎症、出血、眼内肿瘤、机化物牵引、眼球外伤等引起的层间分离。
视网膜脱离眼科临床上可借助于裂隙灯、眼底镜等检查确诊。但当屈光介混浊,眼底窥不见时,B超检查则显示出其独特的诊断价值。它不仅可以证实视网膜脱离的存在而且可以清楚显示脱离部位的深浅和范围,是部分脱离还是完全脱离,还可以根据光带的形态来判断病程的长短。一般脱离时间较短的光带较细而整齐,脱离时间较长的因视网膜增殖机化,光带呈现边缘不光滑、粗细不均匀。若配合彩色多谱勒血流信号还可判断脱离的视网膜上供血情况。总结本组外伤所致视网膜脱离7例8只眼发现,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时间越早,脱离的网膜厚度越薄越光滑,血流信号不显示。本组48例视网膜脱离病例中,经临床手术治疗与B超均诊断为玻璃体混浊。1例术中见视网膜增厚、毛糙、视网膜下出血,另1例因外伤所致眼球变形无晶体,视网膜增厚、毛糙,网膜下出血。
视网膜脱离的声像图表现: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声像图简单明确,玻璃体暗区内出现异常光带较薄而整齐,凹面向前,后端连于视乳头前端可达锯齿缘,眼球转动时,可见垂直于球壁的后运动。完全性视网膜脱离常显示为倒“八”字型光带,光带与眼球壁间的暗区表现为视网膜下液,其内缺乏回声界面。继发性者视网膜下间隙常有常回声。如继发于炎症的有弱回声光点,肿瘤引起的脱离,视网膜下可出现实性团 [1] 。陈旧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增厚,出现固定皱折,活动度小。而新鲜的视网膜脱离的表现:脱离均匀,活动度好 [2] 。
误诊原因是因眼球内出血,B超显示玻璃体无回声区内充满点状强回声,误将隐约可见的与眼球壁不相连的光带看成是玻璃体机化光带。为避免误诊应注意反复多切面扫查,观察光带的运动情况,判断光带与晶体、玻璃体及眼球壁、视神经的关系,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符合率,为眼科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纯正.超声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03-404.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10-311.
作者单位:643000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功能科
四川省自贡市妇幼保健院功能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