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云 蔡雪虹 蒋国安 高晓唯
【关键词】 视网膜
我院1997年3月~2003年3月共收治裂孔性视网膜脱离839例(849只眼),其中维吾尔族67例,哈萨克族12例,根据视网膜裂孔的大小、分布范围、数目、PVR分级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现将79例治疗结果和预后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839例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其中维吾尔族67例(68只眼),占7.98%,哈萨克族12例(12只眼),占1.4%。男性55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0岁,右眼36例,左眼42例,双眼1例。病史最短3 d,最长3年。高度近视33只眼(41.3%),正视眼32只(39.7%),有外伤史13只眼(16.3%),无晶体眼2只(2.7%)。检查:(1)视力:光感12只眼,手动26只眼,指数30 cm 15只眼,16只眼0.01~0.05,11只眼0.06 ~ 0.1。(2)裂孔数目及分布情况:1~2个孔多见,大部分分布在1个象限内,尤以颞上象限最多(45个孔),其次是颞下象限(14个孔)。(3)裂孔大小:最小1/6 PD,最大4 PD,多数为1/4~2 PD。(4)视网膜脱离的范围:1个象限21只眼,2个象限17只眼,3个象限15只眼,视网膜全脱离27只眼。(5)特殊部位的裂孔:黄斑裂孔4只眼(2只白孔),锯齿缘截离6只眼。(6)玻璃体情况:PVR分级:A级21只眼,B级24只眼,C1级15只眼,C2级3只眼,C3级3只眼,D1级6只眼,D2级4只眼,D3级4只眼。
1.2手术方式冷凝、单纯外加压补激光治疗18只眼,单纯激光治疗3只眼,冷凝、环扎、单纯外加压治疗22只眼,冷凝、环扎、外加压、玻璃体注气(SF6或空气)治疗17只眼,玻璃体切割治疗20只眼(注硅油8只眼,眼内注气12只眼)。
2结果
80只眼中75只眼一次手术成功,占93.7%;2只眼于术后2周内出现新裂孔,封闭裂孔视网膜复位;2只眼术后3周发生PVR,玻璃体切割注气的1只眼1个月后再次脱离,这3只眼行玻璃体切割加硅油注入,视网膜复位。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视力明显提高。光感1只眼,手动6只眼,指数30 cm 11只眼,20只眼0.01~0.05,28只眼0.06~0.1,11只眼0.2~0.5,3只眼0.5~0.7。注硅油眼6个月后取硅油。
3讨论
本组79例,高度近视占41.3%,正视眼占39.7%。裂孔在1个象限占74.5%,裂孔中以圆孔多见,占62.5%,牵拉孔占29.6%,黄斑裂孔占0.5%,锯齿缘截离占7.5%,未发现一例巨大裂孔,另有6只眼术前未发现裂孔,其中4只眼在术中用间接立体检眼镜360°顶压周边视网膜与锯齿缘,并发现膜下小裂孔睫状上皮裂隙,冷凝环扎外加压视网膜复位;2只眼玻璃体手术中找到裂孔。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发现全部裂孔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应在全视网膜镜、间接立体检眼镜、三面镜下仔细查找裂孔,周边部裂孔可用顶压法尽可能在手术前发现,可疑的小孔及膜下孔可移动压迫器的头或在手术中冷凝鉴别。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式选择很重要,应根据裂孔的大小、数目、形态、位置、分布的范围、周边视网膜是否存在变性及玻璃体牵拉膜形成的情况而决定。本组视网膜裂孔大部分互相靠近,多分布在1个象限内,马蹄孔(牵拉孔)圆孔共存较多,术式大多采用冷凝、环扎、外加压,以达到封闭裂孔减少玻璃体牵引的目的,对于上方象限小圆孔2个象限以内新鲜脱离,包双眼半卧位,给予激素+脱水剂,网膜复位,单纯激光封闭裂孔。对周边部小孔且无明显玻璃体牵引者可采用冷凝单纯外加压,对于4点、8点以上裂孔者,也可冷凝、环扎、外加压、玻璃体腔注入空气以使裂孔复位,合并黄斑裂孔者可行冷凝、环扎、外加压、玻璃体腔注入SF6。对于PVR C2~D级膜或裂孔较大、纬度不一致、裂孔靠近后极部者宜采用玻璃体切割术[1],注入30% SF6、20% C3F8或硅油,合并下方裂孔且膜不易剥净者,可联合行冷凝、巩膜外环扎、外加压术。术中对于多孔存在时先冷冻小孔,再冷冻大孔,或网膜下水多时,先放液再冷冻大裂孔,裂孔多时冷冻量相对小,术后补激光,过量易导致视网膜、脉络膜永久的大片萎缩灶和术后玻璃体增殖加重,网脱术后复发[2]。行环扎外加压时应根据病人的眼球大小充分考虑环扎的松紧度和外加压块的大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任高英,马志中译.AH奇内尔著.视网膜脱离手术学[M].第1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99.
[2]傅守静.视网膜脱离诊断治疗学[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6.
全军眼科中心,解放军474医院眼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