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宁
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 710068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后极部功能与近视度数和年龄相关因素的关系。
方法:选择针对黄斑视锥细胞功能的单次视锥-ERG、30Hz闪烁ERG、PVEP、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反应检查对272眼高度近视进行定量观察,设5组对照。年龄,近视度数、眼底形态分4组。
结果:1.视细胞最大反应b波振幅为308.54±110.53(μv),M-ERG 1环振幅密度幅依次为91.73±43.04(nv/deg2)。与最大反应b波相比,a波振幅降低较RD对侧眼明显,表现为b/a比值增高;视锥细胞b波振幅降低较RD对侧眼明显,表现为b/a比值降低。2、40岁后视锥细胞功能降低早于RD对侧眼;而RD对侧眼进入20岁后视杆细胞、视网膜内层血供降低早于高度近视眼组;M-ERG1环振幅密度,20岁后每增加5岁降低20 nv/deg2。3、-10D高度近视眼的视杆和视锥细胞、内层血供同步均受损,早于RD对侧眼。在高度近视每增加-5D,1环振幅密度降低9 nv/deg2,RD对侧眼组在-6 D组和-10D组功能降低晚于高度近视组。4.单纯双眼高度近视后极部功能损害较重。
结论:高度近视主要累及1、2级神经原,外层a波先受累,与高度近视发展过程中先期的眼球扩张、RPE层萎缩眼底呈豹纹状改变相吻合;而后内层b波功能受损、血供降低,与近视发展的局部后葡萄肿相一致。两组对比示RD对侧眼周边功能改变、视杆细胞功能变化年龄早于单纯高度近视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