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郭晓枚 赵雅丽
苏州市眼视光医院 215002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翼状胬肉侵入角膜深度对眼球散光度的相关分析,及手术前后眼球散光度的改变,了解翼状胬肉对眼球屈光状态的影响,并指导术后合理的屈光矫正。
方法:初发翼状胬肉35例(39眼),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测量手术眼角膜缘至胬肉顶点长度、术前屈光度,及术后1周、1月、3月、6月眼屈光度,比较术前术后散光度的变化,指导术后合理的屈光矫正。
结果:术前胬肉平均头部长度为(2.93±0.91)mm,平均散光度(2.57±1.28)D,胬肉头部长度和散光度呈显著相关(r=0.298;P=0.006)。胬肉手术后1周、1月、3月、6月平均散光度依次为(1.86±1.02)D、(1.54±0.94)D、(1.23±0.82)D、(1.27±0.62)D,术前和手术1周、1月、3月、6月后的散光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周和1月,1月和3月之间散光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32)。术后3月和6月之间散光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363)。
结论:翼状胬肉可明显导致的眼球散光度的增加,并和翼状胬肉的长度呈正相关,手术切除可以明显降低散光,术后三个月后屈光度基本稳定,对翼状胬肉患者进一步的屈光矫正、白内障手术等提供时间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