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感度分析
研究结果的稳定性主要通过改变纳入文献的标准来增加或减少纳入分析的文献数量,以及采用2种效果模型(随机和固定)分析来评价。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增加或剔除样本量最大的文献,其结果都不变。用不同效果模型获得的结果也相同,如对术后裸眼视力达1.0的比例分析显示,固定效果模型合并OR=8.36(95%CI:6.31~11.08),随机效果模型OR=8.22(95%CI:6.20~10.91),故可认为结果是稳定的。
2.6 发表偏倚分析
由于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个数有限,没能给出有效的漏斗图来反映发表偏倚。从文章发表的杂志类型看既包括了国际眼科杂志、国内眼科专业不同级别的杂志,也有其他综合性杂志。另外研究的样本量从89眼到1285眼不等,发表的语言有中文也有英文,所以可以认为本研究受发表偏倚的影响较小。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我国实施LASIK矫正近视的远期效果、预测性、安全性等进行了综合定量分析,从衡量LASIK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的术后裸眼视力的结果可见,术后5~7年的裸眼视力达到0.5和1.0的比例在低中度近视组分别为100%和88.8%,高度近视组分别达87.7%和51.0%,全部近视者为90.0%和65.3%,这一结果与国外相同观察时间获得的结果相似。Sakimoto等[12]报道低中度近视者术后裸眼视力达0.5和1.0的比例分别为96%和72%;O′Doherty等[13]随访包含不同近视程度的近视患者49人,其术后5年裸眼视力达到0.5的比例为89%,达到1.0的比例为57%。本研究还显示,术后裸眼视力达到1.0的比例在术后5年虽比术后2年略有降低,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在我国LASIK矫正近视具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在手术预测性或准确性方面,以术后屈光度数在±1.0 D以内者所占的百分比来表示,Sekundo等[14]报道中度和超高度近视(-5.25~-17.5 D)术后5年屈光度在±1.0 D的比例为46%。Alió等[15-16]报道术前等效球镜在-10.0 D以下的近视,LASIK术后10年屈光度在±1.0 D以内比例为73%;>-10.0 D的近视其比例为42.0%。Kato等[17]报道术前等效球镜在-0.75~-14.50 D的近视患者402人(779眼),术后5年屈光度在±1.0 D以内比例达到89%。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5~7年,在≤-6.0 D近视组其比例是78.5%,>-6.0 D组只有38.3%,总的百分比为52.2%,明显低于国外同类研究结果。术后5~7年所达到的百分比明显低于术后2年,即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LASIK的预测性或准确性有所降低,在低中度近视组由93.3%降到78.5%,高度近视组则由79.0%降到38.3%。由此可见LASIK矫正低中度近视有很好的预测性,但对于高度近视的术后预测性相对较低,应进一步分析影响预测性的因素,严格手术纳入标准。
手术安全性以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的比例来表示。O′Doherty等[13]观察了术前等效球镜为-3.0~-13.0 D的49例(94眼)近视患者术后5年手术安全性,没有发现1眼出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但Sekundo等[14]观察术前平均等效球镜为-13.65 D的19例(33眼)近视患者术后6年结果显示,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的比例为15%,且全部发生在-10.0 D以上的近视。Alió等[15-16]报道术后随访10年结果发现,在<-10.0 D近视者中,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2行的比例为3.1%,>-10.0 D的近视为5%。本研究术后5年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的比例约为0.86%~3.4%,主要是在术前等效球镜>-10.0 D的超高度近视组。
其他副作用及并发症方面,主要是术后眩光症状、干眼等。术后5年及以上总的眩光发生率约为3.1%~28.6%不等,术后5年及以上约有10.2%~12.2%的患者主诉干眼。陈倩等[18]报道了近视患者的LASIK术前和术后2年角膜地形图变化,发现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前凸并没有呈进行性发展,不规则指数没有显著回降,术后干眼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由于近年来才逐渐重视术后视觉功能对患者的影响,因此在本研究所纳入的长期效果研究中没有包含如对比敏感度、像差等反应视觉功能的指标,故无法做出评价,尚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LASIK矫正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是令人满意的,但其预测性较低,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下降明显,特别是对于高度近视者。因此,应进一步分析影响手术预测性的因素,严格手术适应证。随着手术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提高与更新,LASIK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将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帆,王勤美,瞿佳. 进一步重视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J].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 482-485.
[2] 王铮,杨斌,陈家祺. 重视角膜屈光手术后的视觉质量[J].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29-131.
[3] 瞿佳,王勤美,俞阿勇. 也论LASIK和PRK治疗近视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 临床误诊误治,2003,16(2):99-101.
[4] 杨亚波,杜新华,潘青,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远期疗效观察[J].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3):151-153.
[5] 王晶,张雷,王玲,等. LASIK矫正近视术后5a疗效观察[J]. 眼科新进展,2004,24(5):374-375.
[6] 金玉梅,庞国祥,孙玉敏,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2年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26(1):73-75.
[7] 熊世红,刘萍,王艳玲,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5年及以上疗效分析[J]. 眼科,2006,15(5):312-314.
[8] 吴小影,刘双珍,黄佩刚,等. 准分子激光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J]. 国际眼科杂志,2004,4(1):95-98.
[9] 徐丽芳,朱靖. 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9):989-990.
[10] 齐虹,陈跃国,夏英杰,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术后五年疗效分析[J].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49-50.
[11] Liu Z, Li Y, Cheng Z, et al. Seven-year follow-up of LASIK for moderate to severe myopia[J]. J Refract Surg,2008,24(9):935-940.
[12] Sakimoto T, Rosenblatt MI, Azar DT. Laser eye surgery for refractive errors[J]. Lancet,2006,367(9520):1432-1447.
[13] O'Doherty M, O'Keeffe M, Kelleher C. Five year follow up of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all levels of myopia[J]. Br J Ophthalmol,2006,90(1):20-23.
[14] Sekundo W, B?觟nicke K, Mattausch P, et al. Six-year follow-up of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moderate and extreme myopia using a first-generation excimer laser and microkeratome[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3,9(6):1152-1158.
[15] Alió JL, Muftuoglu O, Ortiz D, et al. Ten-year follow-up of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myopia of up to -10 diopters[J]. Am J Ophthalmol,2008,145(1):46-54.
[16] Alió JL, Muftuoglu O, Ortiz D,et al. Ten-year follow-up of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high myopia[J]. Am J Ophthalmol,2008,145(1):55-64.
[17] Kato N, Toda I, Hori-Komai Y, et al. Five-year outcome of LASIK for myopia[J]. Ophthalmology,2008,115(5):839-844.
[18] 陈倩,张建华,杨建东,等. 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以及术后2年角膜地形图观察[J]. 眼视光学杂志,2005,7(4):232-234.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