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医改方案中最难的公立医院改革部分,终于跨出了试点第一步。各种医改政策、方案与措施,让民众看到了希望。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了好的政策并不等于老百姓就会得到真正的实惠。
先说“单病种收费”,这项措施如果真能在规范化诊疗的前提下实施,那么的确可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从而减轻重大疾病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但从以往一些地方试点的单病种最高限价或定额收费的情况来看,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问题。因为,重大疾病患者多数情况下都合并有其他并发症,从而使“单病种收费”遭遇了操作难问题,而医院却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经济利益。
同样,“就诊实时结算”或“先诊疗后结算”的医疗收费模式,尽管可以“减少患者医药费用预付,方便参保参合患者就医”,但其将会加重医院的资金周转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要想取得医院的积极配合,必须有相应的政府财政、新农合或医保配套资金的倾斜支持。
事实上,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的、意在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医疗新政策并不少见,但到了最后多数都是不了了之,原因何在?在笔者看来,问题主要出在了执行难、执行不力上。作为目前医疗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医院和医务人员对于每项触及他们既得利益的医疗改革,似乎都表现出抵触的态度。换句话说,医院和医生,特别是城市的大医院和医生,其实真正想改革的愿望并不强烈。
据南京市卫生局改革办主任臧继全透露,“院长们都不希望被选作试点”。原因就在于,公立医院改革补偿机制至今未明确,公立医院都在持观望态度。显然,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主体部分,公立医院和医生的改革热情与积极性,将直接影响新医改的进程与成败。因此,如何激发他们的改革热情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医改的环境阻力,将是一个不容忽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医疗政策执行难、执行不力的问题,老百姓才可能从医改中获得真正的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