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宁
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 710068
目的:对国人高度近视眼形成初期眼底退行性病变自然病程观察。
方法:入选20岁以下、屈光度-6D(10岁以下-4D)、眼轴25mm(10岁以下24mm)共76眼,年龄分为3组,眼底形态分为4组,眼球形态分为3组。进行眼底照相、A/B超、验光、眼压等检查,记录并归纳整理。SPSS10.0统计。
结果:1.眼底82%为非病理性改变,病理性改变15.8%。2、~10岁组近视度-5.71D,眼轴25.5mm;~15岁组近视度-7.89D,眼轴27mm;~20岁组近视度-9.68D,眼轴27.5mm。~15、~20岁组-8D、眼轴26~29mm可无眼底改变;眼轴28mm、度数分-9~-10D可呈豹纹状改变;眼轴29~30mm、度数-15D可呈病理性改变。3、~15岁组豹纹状改变和病理性改变、和~10岁组豹纹状改变的眼压呈正常值高限21mmHg;~20岁组18/19mmHg。
结论:20岁以下学生的高度近视形态变化的规律,10岁以内-6D、眼轴26mm时多预示病理性过程的发生,眼球对眼轴耐受程度差;~15岁眼球快速发育,与青春身体发育吻合,从无改变、到病理性改变有较长的发展阶段,对屈光和眼轴扩张的耐受性增大;10~18岁间、眼轴25~28mm,屈光度-9~-10D的豹纹状改变可作为重要的病理前改变标志;眼压在眼轴相对短、屈光度相对高的阶段眼压处在较高水平,提示其在近视发展中的眼球扩张的内动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