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8例(29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后的疗效,术后随访6~36月。结果:术后29眼眼压控制在10~21 mmHg,所有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特别是对晶体膨胀期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更为合适。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中,以往多数采取滤过性手术,但在临床上,术后常有浅前房、滤过泡粘连、眼压控制不理想等并发症,而且加速白内障形成,需再次行白内障手术。我们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对收住我院的28例(29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解除了瞳孔阻滞,降低了眼压,同时消除了晶体浑浊对视功能的影响,而且一次手术避免了多次手术造成的眼部损伤,减少了手术并发症,也为患者减少了经济负担。现将病例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们共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28例(29眼),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68岁。其中男12例、13眼,女16例、16眼,23眼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23 mmHg),6眼为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7眼视力为光感~0.1,19眼为0.2~0.3,3眼为0.4~0.5,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核硬度Ⅰ~Ⅲ级。29眼均周边前房<1/5 CT。前房角检查(Scheie分类法)23眼窄Ⅳ,6眼闭角。本组病例均有患眼胀痛,伴同侧头痛、视力下降,局部球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雾状水肿,前房浅、周边前房<1/5 CT,眼压明显增高。入院时8眼眼压22~35 mmHg,16眼36~45 mmHg,5眼50~60 mmHg。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行常规全身及眼部检查。根据患者入院时眼压情况,采用不同降眼压措施,给予缩瞳剂、β-受体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及高渗剂等降眼压药物。药物不能控制眼压者,行前房穿刺,将术前眼压控制在16~30 mmHg。眼压测量用Topcon全自动非接触眼压计完成。
1.2.2 手术方法
术前30 min用美多丽散瞳,0.4 %倍诺喜滴眼液表面麻醉,透明角膜切口,向前房内注入粘弹剂,环形撕囊,水分离,晶体核超声乳化,吸出残留皮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向前房内注入粘弹剂,尽量推入前房角深处,用超乳钩向下、向内牵拉虹膜根部。利用粘弹剂的钝性压力和超乳钩对虹膜根部的牵拉来分离虹膜与小梁组织的粘连。吸出前房内粘弹剂。术毕单眼包扎。术后常规复方新霉素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每天4次,每周减量持续1月。术后随访6~36月,并定期观察眼压、前房角、前房深度、视力、人工晶体及前房炎症反应情况。
2 结果
2.1 眼压
患眼术后24眼眼压为10~16 mmHg,5眼为17~20 mmHg。术后随访最长3年,眼压均在21 mmHg以下。较术前眼压有明显下降。见表1。
2.2 视力
29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12眼视力0.3~0.5,17眼视力0.6~0.8。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见表1。表1 手术前后眼压、视力比较(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