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托付生命的人,一定彼此信赖,感情深厚。生病的老人,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段托付给一个病区,一位医生,足见他们间和谐的医患关系。
最近,市二院接到一封充满炽热情感的来鸿,更诠释了这份难得的医患情深。
一封感谢信,一段感人事
翁女士的母亲去世后,她情不自禁地提起笔,给市二院写了封信。生平第一次写感谢信的翁女士饱含深情地说:“9年来,治疗和照顾一个脑梗塞、帕金森综合征病人是件不容易的工作。医生护士说我是好女儿,但我要说,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些好医生、好护士的精心治疗,才让我母亲的生命延长……”
一次,翁女士的母亲生病住院,恰逢周日,她母亲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陪护的家属没有经验,以为她白天累了多睡一会。护士来换水时,翁女士只是随便说了句“她在睡觉”。护士立即向医生报告。很快,二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袁叶赶到病房,一看症状:“这是昏迷,立刻做CT。”当时只有翁女士在医院,袁叶见状随即请护士找来手推床,他亲自将病人抱上床。到了CT室,袁叶又将她小心翼翼地抱上抱下。回到病房时已经早过了午饭时间,袁叶连中午饭都没顾得上吃。经治疗,她母亲终于醒过来了。
“9年来,我母亲每次住进八病区,她第一句话就是‘到家了’,这句发自母亲内心的话,也是我们家属的真切感受。”翁女士说,从医生到护士,个个都像是亲人,他们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特别是在她弥留之际。
一群老病人,追医十多年
与市二院袁叶结缘的不仅是翁女士一家,许多老年病友一生病,便自然而然地来到二院找袁叶看病,长的十多年,短的也有五六年。他们说:“我们都是袁主任的铁杆粉丝。”
83岁的荆茂红家住大市口,按理说应该就近或者找名气更大的医院住院治疗,但自从5年前初识二院后,他每次生病住院,总是到二院八病区报到。
5年前,荆老在家突然昏迷,人事不省,后经一家大医院的抢救挺了过来,但随后每天300元的床位费让他有点吃力,更重要的是医护人员的态度一般。荆老决定到市二院进行康复期的治疗,从此,这里成了他的另一个家。
在八病区病房见到荆老时,他气色不错,精神抖擞,看不出曾经得过重病。荆老戏言,今年,除过春节回家外,大部分时间住在二院,真正以院为家了。
荆老说,袁主任没有一点架子,和病人们打成一片,每个人的病情他都了如指掌。对待病人更是热情认真,有问必答。同时,他的能力强,在中西医结合方面,能切实解除老人的病痛。
荆老现在一有头疼脑热,便随时与袁叶联系,他会立即予以耐心解答,并告知怎么做。比较难诊断的,袁叶会陪着他一起到其他科室去会诊,讨论研究治疗方案。
张老夫妇都已年过八旬,也都住在八病区,他们住的时间长了,在院里也很随便,有了家的感觉,还经常提提合理化建议呢。
时间一长,病人都乐意找袁叶看病,并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老年之友”。 “他的病床不够用,找他看病的人真多!”病人说。
一位好医生,一份真感情
尽管当日不是袁叶的门诊,但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原来许多老病人知道他在病区,便直接找他看病。袁叶耐心仔细地对待每位患者,看得出,他与病人间都非常熟悉,彼此信赖。50多岁的王先生说:“袁主任就像是我们的家庭医生,家里人一有什么病痛,准找他看看,这样放心啊。”
袁叶这几年也习惯这样的忙碌,他说,八病区很多病人好了回去,有病了再来,最长的打交道接近20年了。大家熟悉了,有了感情,彼此都非常信任。
袁叶接触的病人大都是老年人,以老年病为主。他们大多不是一种病,而是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等多种疾病。一般医院的专科往往只考虑一个方面的用药,而对这些老年人则要互相兼顾,统筹考虑。袁叶说,中西医结合科看老年病有自己的优势。
给老人看病与普通病人也不太同。袁叶多年和他们打交道,深谙老人的特性。老年人爱唠叨,有时“烦人”,对待他们,医生一定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而且他们会经常遗忘,医生要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医嘱要多说几次。袁叶坦言,每到病房,有事没事,都要和老人打个招呼,问候一句,关心一下,医生要对老人尊重和理解,这样他们也会对你产生信任感,治疗效果也更好。
对老人来说,医生的心理安慰也非常重要。袁叶说,医生要以一份真心,与病人交朋友,让他们乐观向上,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共同抗击病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