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盼望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医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也自然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最受关注的民生热点。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连日来,笔者采访多位代表、委员以及广东医疗界人士获悉,过去一年,广东医改成效显著。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广东经验”备受瞩目: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38个县(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30元;硬件、软件齐配备,健全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机构改革方面,省卫生计生委完成合并组建,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合并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至80%县市
今年“两会”,公立医院改革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之一。全国政协常委、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曾表示社会办医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
的确,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也是医改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面对难题,2013年,广东省出台多项措施,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显著。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38个县(市)、78家医院。广东还出台了公立医院编制标准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在啃公立医院这块硬骨头的同时,政府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办医。曾经一度有这样的论断“民营医院是后娘养的孩子,进不了主流社会”。随着医改的深入,去年,广东民营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已占到总量的17.6%。
笔者了解到,今年,广东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要扩大到80%的县(市),所有试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并继续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推进平价医疗服务工作,让所有县(市、区)至少建1家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占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资源10%以上,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使用平价药包。
继续培训2414名基层医疗人员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医改的一个切入点,让基层群众能够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县城”的医疗格局,是医改的重要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卫生局局长陈怡霓在今年“两会”上呼吁,将更多财力投向基层医院,同时加大全科医师培训力度。笔者获悉,广东早已先行一步。2013年,广东省硬件、软件齐配备,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硬件方面,广东实施了“五个一”设备配置计划。省财政筹资3.4亿,市县财政配套2.27个亿,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分三年时间分批为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卫生院配置一辆救护车、一台生化仪、一台X光机(中心乡镇卫生院配置DR)、一部黑白B超(中心乡镇卫生院配置彩超)、一台心电图仪。
先进的设备要靠专业的医疗人才才能发挥最大效用。2014-2015年,广东还将继续为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招收850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并让他们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013—2017年,广东计划为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检查、B超、五官、X线、心电图、康复、药学、院前急救、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干部等专业技术人员各1名,其中,2013年已完成了2414人的培训,今年还将继续培训2414人。
笔者获悉,广东今年将启动“订单定向”培养项目,首批将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订单定向招收400名医学生。此外,还将启动实施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岗位津贴补贴政策,按照每月650元、500元、4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96%以上
“没有保障,生病硬扛;有了医保,有病就瞧”,这一朴实的说法道出了老百姓对基本医保的认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一直是医改的重要内容,作为护卫公众健康的保护伞,基本医疗保险对于个人抵御疾病风险、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广东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稳步提高医保待遇水平。目前,广东已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医保制度框架,率先实现所有地级市基本医保市级统筹、门诊统筹和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政府对居民医保补助标准达每人每年280元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
医改“湛江模式”在全国推广,全省已有一半以上地级市启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多个地市引入商保机构开展大病保险,参保人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可进行“二次报销”,有效减轻了城乡居民大病负担,缓解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问题。
换位体验就医听民声解民忧
多年来,在大医院看病“三长一短”一直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了听民声、解民忧,省卫生计生委在去年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采取各项举措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卫生计生服务。
为了切身感受群众的困难和需求,省卫生系统精心策划了换位体验调研活动。通过“转换角色、切身体验”,查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不足的具体问题,精心制定整改措施,开展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力度、打击“炒号”缓解挂号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大计生特殊家庭奖励扶助力度、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健全食品风险评估体系等“为民服务12件实事”活动,公开向社会承诺并逐项抓好落实,努力为群众提供更方便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各项实事均在稳步推进。
许多医疗机构也纷纷开展体验活动,查找出工作流程和服务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并创造性地采取多种举措便民利民。比如,省人民医院购置了自动发药机,大大缩短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南方医院为外地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省中医院成立精益小组不断改善服务流程;珠江医院实施“病房课堂”“亲子热线”等。这些措施方便了病人就诊,提高了就医效率,受到群众好评。
委员热议
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
社会办医是深化医改的关键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常委、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频频为医改奔走呼号,他认为,社会办医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公立医院的改革应该通过积极培育医疗市场,解放医疗生产力,鼓励以市场竞争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
“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但不能搞‘福利化’,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也说明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福利化的医疗服务体制是行不通的。”黄洁夫建议,我国要真正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医疗卫生行业中也应扩大“市场”的作用。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是吸引社会资本(包括国企、民企与外资等)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改性,发展健康产业。
黄洁夫表示,由于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医院都是国有性质,病床占有率超过90%,医疗服务与产品价格都是政府管制,如果能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可使我国的医院体系逐步过渡到一个民营医疗机构占主体、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而医务人员从“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形成一个医生自由执业为基础的高度市场化的医生人力资源市场,就能出现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医疗服务市场。
黄洁夫还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社会力量办医的经济政策,使民营非营利医院享受与公立医院一样的平等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