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原发性球结膜下脂肪疝并不罕见,最近笔者遇见1例,经影像诊断及手术、病理所证实。
赵××,男,60岁。因双眼球结膜新生物1年于 2003年 6月 23日门诊。1年前患者发现双眼球结膜上方黄色肿块,逐步增大,时有异物感及发胀感,在外院诊断为球结膜脂肪瘤,建议手术摘除。检查:体重 85公斤,身高175公分。视力:OD 0.5(+1.50=1.0);OS 0.6(+1.25=1.0)。双眼颞上方球结膜下淡黄色肿块,质软,约17 mm×9 mm×4mm,用玻璃棒上推,肿块上移缩小。双眼眶CT平扫(层厚5mm,层距5mm),双眼球颞上方见新月形低密度肿块影,紧贴于眼球壁,与眶脂肪相连,密度均匀,边缘清晰,CT值约-97 HU~-137HU。诊断:双眼球结膜下脂肪疝。右、左眼分别于 2003年 11月 6日、 11月 11日行球结膜下脂肪疝切除术。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切开球结膜,暴露出淡黄色疝囊,剪开疝囊,内容为脂肪组织,与眶脂肪接连,切除疝囊内脂肪组织,缝合疝囊,并固定于附近巩膜表面,缝合球结膜。手术标本病理检查:脂肪组织增生,伴血管扩张充血。术后1个月复查,双眼球结膜切口Ⅰ期愈合,眼球向各个方向转动不受阻,Schirmer试验:OD 18mm;OS 17mm。术后4个月复查,双眼颞上方球结膜平整。
讨论:原发性球结膜下脂肪疝,常因眶膈膜萎缩松驰,而致肌锥外脂肪组织脱到球结膜下[1]。还可以由于球筋膜薄弱、破裂,致使肌锥内脂肪组织向前突出而形成[2]。但两者在临床上鉴别较困难。另外,体型肥胖与老年患者,可使眼球结合部组织脆弱,眶内脂肪组织增生,也是形成球结膜下脂肪疝的诱发因素[2]。
原发性球结膜下脂肪疝形状上与球结膜脂肪瘤相似,因此,临床上容易混淆而误诊。两者临床上的主要鉴别是:球结膜下脂肪疝的肿块为可复性,而脂肪瘤为非可复性。球结膜下脂肪疝的明确诊断对手术处理有指导意义,可避免手术的盲目性和破坏性。一般情况下,如果球结膜下脂肪疝较小,可不需手术,当肿块较大,有明显自觉症状及妨碍美容时,可行手术冶疗。术后可发生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泪液分泌异常等并发症[2],本例未见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 聂天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