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治疗与随访 所有患者均佩戴校正眼镜,对单眼弱视者采用传统遮盖法,所有弱视眼均用穿珠、描图等精细目力训练,红光弱视治疗仪治疗。随访3年。
2 结果
2.1 采用全国斜视弱视学组的评价标准[1] 无效:治疗后视力提高<2行或不变者;进步:视力增进>2行者;基本治愈:视力恢复≥0.9者;痊愈:经3年随访,其视力保持≥1.0者。进步、基本治愈、痊愈者在本组中归为治疗有效。
2.2 结果 各类屈光不正类型所占构成及轻、中、重度3组治疗效果分别见表1~4。统计学方法用χ2检验。3组治疗效果中均表现为远视性弱视组与混合型散光弱视组疗效相似,近视性弱视组疗效较差。 表1 各种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构成比表2 轻度弱视各组疗效比较 注:*表示远视及远视散光与混合型散光组比较,**表示混合型散光组与其他两组比较 表3 中度弱视各组疗效比较 注:*表示远视及远视散光与混合型散光组比较,**表示混合型散光组与其他两组比较 表4 重度弱视各组疗效比较 注:*表示远视及远视散光与混合型散光组比较,**表示混合型散光组与其他两组比较
3 讨论
弱视发生在视觉发育的早期,是双眼视刺激的输入失去平衡的结果,占优势的眼成为健眼,占劣势的眼成为弱视眼,弱视的发生率高达3%[2]。本组的统计资料表明,远视性屈光不正是造成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主要原因。远视性弱视83例176眼,占55%,混合性散光性弱视48例96眼,占33%。近视性弱视24例48眼,占15%。与叶采华对4~8岁938例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调查统计结果类似[3]。萧今等对2.5~14岁弱视儿童1018例调查中,远视及远视散光为数最多占79.1%,近视及近视散光次之占16.1%,混合性散光最少占4.1%,这种弱视分布的差异性笔者考虑是因为研究者所选对象年龄不同所致[4]。远视性屈光不正造成儿童弱视发生机制可用视网膜通道学说来解释,即该类型屈光状态的患儿,在早期的视觉发育过程中,由于视轴发育的停滞状态,使外来光线、物象未能准确结焦于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从而使分布于该处的对高空间频率敏感细胞持续性通道功能退化,导致弱视的发生[5]。但远视性散光一般随着年龄逐年下降,只要坚持戴镜及进行精细近距离目力训练,疗效往往较好。本组观察资料显示,在轻中重度弱视的疗效中,远视性弱视及混合散光性弱视的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