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双外直肌大量后徙矫正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常规斜视手术操作程序,对13例外斜视行双外直肌后徙9~14mm。结果 术后半年眼球正位者12例,欠矫1例,总有效率92%;眼球运动正常者11例,外转轻度受限2例,无复视。结论 双外直肌大量后徙矫正外斜视效果满意。
常规的外斜视手术,外直肌后徙量以8mm为限。眼科医师一直遵循一极限,认为后徙量超过8mm会影响外转功能,因此对大角度的斜视常常需要做3条或4条肌肉才能完成手术。这不仅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还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及经济负担。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内外直肌后徙量打破常规,有的学者对内直肌后徙6~8mm,术后内转和集合未出现障碍,不少学者报道对外直肌后徙退到12mm,术后的效果很好 [1] ,还有的学者提出外直肌的最大后徙量可达14mm,我们采用双外直肌大量后徙矫正斜视的手术方法,效果很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3月~2004年3月对13例外斜视患者采用双眼外直肌大量后徙矫正外斜视手术,男5例,女8例,年龄20~45岁;屈光状态:视网膜镜检影检查,正视眼3例,-1.0~3.0D2例,-3.5~6.0D4例,>6.5D4例。术前用角膜映光法重复检查的方式来确定斜视度数。反光点位于瞳孔像10°~15°,位于角膜缘45°,位于两者中间为25°~30°。检查结果外斜视的范围为25°~40°,注视远处斜度大于注视近处,均为分开过强型共同性外斜视。
1.2 方法 2%利多卡因结膜下浸润麻醉,做梯形结膜切口,分离暴露外直肌。在直肌附着点作套环式缝合将肌肉固定,分次剪断外直肌,用双脚规自原止点开始测量,分别后徙了9~14mm,缝合于浅层巩膜上形成新的外直肌止点,后徙量按1mm矫正1.5的原则计算。但因肌肉的宽窄、厚薄,肌力的强弱不一,术中必须观察眼位作适当调整。术毕正位或过矫5°,术后双眼包扎,常规换药,5天拆线。
2 结果
术后半年随访眼球正位者12例,欠矫1例,眼球运动正常者11例,外转轻度受限者2例,无复视,总有效率92%。
3 讨论
眼外肌大量后徙的依据,是以眼向正前方注视时眼的接触弧长度来加以考虑。外直肌接触眼球壁的生理接触线与解剖接触线的距离为13.25mm,如果后徙量超过其生理止端,可能会出现外转运动受限 [2] 。由于外直肌肌腱长与眼球接触弧大,功能赤 道偏后,即使退到解剖赤道后,肌肉收缩时仍能牵拉眼球外转。所以做外直肌超量后徙,不会导致明显运动受限 [3] 。Folk认为,眼球存在功能赤道,一条肌肉可以退后到解剖赤道以后,只要不超过功能赤道,将不引起该肌肉的功能障碍。本组病例术后半年复查2例外转轻度受限,1例欠矫,无复视。
斜视手术正日趋完善,在手术方法上有很大改进和新,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双外直肌大量后徙比做3条或4条水平直肌手术效果好,既简化了程序,缩短了时间,又减少了并发症,还为再次手术留下了可选择的肌肉。尽管少数患者术后有外转受限,但远期均能恢复正常,因此此手术方法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尹树国.斜视手术进展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9,9(17):515.
2 王镜清.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矫治大角膜内斜视.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9,17:116.
3 黄受平.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矫治大角度外斜视42例.国际眼科杂志,2003,3: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