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药学 >> 临床研究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双外直肌大量后徙矫正外斜视13例临床观察

http://www.cnophol.com 2008-7-18 14:51:32 中华眼科在线

  【摘要】 目的 观察双外直肌大量后徙矫正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常规斜视手术操作程序,对13例外斜视行双外直肌后徙9~14mm。结果 术后半年眼球正位者12例,欠矫1例,总有效率92%;眼球运动正常者11例,外转轻度受限2例,无复视。结论 双外直肌大量后徙矫正外斜视效果满意。

  常规的外斜视手术,外直肌后徙量以8mm为限。眼科医师一直遵循一极限,认为后徙量超过8mm会影响外转功能,因此对大角度的斜视常常需要做3条或4条肌肉才能完成手术。这不仅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还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及经济负担。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内外直肌后徙量打破常规,有的学者对内直肌后徙6~8mm,术后内转和集合未出现障碍,不少学者报道对外直肌后徙退到12mm,术后的效果很好 [1]  ,还有的学者提出外直肌的最大后徙量可达14mm,我们采用双外直肌大量后徙矫正斜视的手术方法,效果很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3月~2004年3月对13例外斜视患者采用双眼外直肌大量后徙矫正外斜视手术,男5例,女8例,年龄20~45岁;屈光状态:视网膜镜检影检查,正视眼3例,-1.0~3.0D2例,-3.5~6.0D4例,>6.5D4例。术前用角膜映光法重复检查的方式来确定斜视度数。反光点位于瞳孔像10°~15°,位于角膜缘45°,位于两者中间为25°~30°。检查结果外斜视的范围为25°~40°,注视远处斜度大于注视近处,均为分开过强型共同性外斜视。

    1.2 方法 2%利多卡因结膜下浸润麻醉,做梯形结膜切口,分离暴露外直肌。在直肌附着点作套环式缝合将肌肉固定,分次剪断外直肌,用双脚规自原止点开始测量,分别后徙了9~14mm,缝合于浅层巩膜上形成新的外直肌止点,后徙量按1mm矫正1.5的原则计算。但因肌肉的宽窄、厚薄,肌力的强弱不一,术中必须观察眼位作适当调整。术毕正位或过矫5°,术后双眼包扎,常规换药,5天拆线。

    2 结果

  术后半年随访眼球正位者12例,欠矫1例,眼球运动正常者11例,外转轻度受限者2例,无复视,总有效率92%。

    3 讨论

  眼外肌大量后徙的依据,是以眼向正前方注视时眼的接触弧长度来加以考虑。外直肌接触眼球壁的生理接触线与解剖接触线的距离为13.25mm,如果后徙量超过其生理止端,可能会出现外转运动受限 [2]  。由于外直肌肌腱长与眼球接触弧大,功能赤 道偏后,即使退到解剖赤道后,肌肉收缩时仍能牵拉眼球外转。所以做外直肌超量后徙,不会导致明显运动受限 [3]  。Folk认为,眼球存在功能赤道,一条肌肉可以退后到解剖赤道以后,只要不超过功能赤道,将不引起该肌肉的功能障碍。本组病例术后半年复查2例外转轻度受限,1例欠矫,无复视。

    斜视手术正日趋完善,在手术方法上有很大改进和新,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双外直肌大量后徙比做3条或4条水平直肌手术效果好,既简化了程序,缩短了时间,又减少了并发症,还为再次手术留下了可选择的肌肉。尽管少数患者术后有外转受限,但远期均能恢复正常,因此此手术方法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尹树国.斜视手术进展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9,9(17):515.

    2 王镜清.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矫治大角膜内斜视.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9,17:116.

    3 黄受平.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矫治大角度外斜视42例.国际眼科杂志,2003,3:127.     

(来源:中国现代眼科学杂志)(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中华眼科在线,眼睛,眼病,外斜视)的信息
  热门图文

奥运眼镜 让奥运近在眼

夏天常戴变色镜有害

青光眼患者不宜戴太阳

教你做明眸美女的3大秘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