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新进展 1999年第5期第19卷 临床报道
作者:董健鸿 孙玮
单位:200031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后弹力膜;白内障
后弹力膜脱离是现代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中若能及时诊断及处理,及时复位,可以不产生视功能障碍,现将我们观察到的4例后弹力膜脱离未进行特别处理远期状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们随访人工晶状体术后1a以上患者67例,回顾病史发现后弹力膜脱离病例4例4眼,其中女3例,男1例,平均年龄71a,诊断为老年性白内障(核型2例,皮质型2例)。
1.2 方法 4例患者均采用现代晶状体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混合液常规球后及眼轮匝机麻醉,尼龙球压迫15min。手术切口为角巩膜处相当于梯形切口10~12mm;开罐式破前囊膜,压迫法娩核,闭合状态下双套管吸除残留皮质,置入直径6.5mm人工晶状体,间断缝合。术后均全身用地塞米松及抗菌素3~7d后开始局部用地塞米松眼液及小牛血清软膏至术后1mo。术后前3d均用降眼压药物。
2 结果
术后住院期间均有明显局限性上方角膜切口附近水肿或雾状混浊,并且切口处见小片膜样物质脱离,术后未进行特别处理。
1a后3例患者切口附近角膜形成斑翳并且有新生血管,未见明显卷曲后弹力膜。1例脱离的后弹力膜与虹膜发生粘连使瞳孔变形、上移,瞳孔领与人工晶状体形成明显空隙。4例1a后矫正视力均为1.0,但均有循规性散光,平均为+2.5OD。
3 讨论
3.1 后弹力膜是角膜内皮基底膜,该膜很容易与其相邻基质层发生分离,可以再生。但再生是靠内皮细胞形成新的后弹力膜层而修复[1]。手术源性后弹力膜脱离是机械的撕脱,同时伴有内皮细胞损伤并且后弹力膜脱离的相应内皮细胞离开正常解剖位置,因此后弹力膜脱离产生相应位置的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体征,即角膜水肿或雾状混浊。且失代偿范围与后弹力膜脱离面积成正相关。如果脱离面积小,术后可以通过邻近的内皮细胞代偿产生新的基底膜而修复。如果脱离的面积过大,不进行特殊处理则可能造成永久性角膜失代偿。本报告的4例患者均为非大面积后弹力膜脱离,近期有角膜失代偿体征,远期观察均代偿或相应处角膜疤痕化,仅1例可见脱离的后弹力膜与虹膜粘连使瞳孔变形,其余在裂隙灯下未见明显脱离后弹力膜。因此我们认为由于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源性后弹力膜脱离是由角膜切口处开始向中心脱离。一方面由于房水循环方向及眼压关系使小面积脱离后弹力膜在周围内皮细胞代偿的同时亦伴有部分复位。另一方面该位置更接近切口,切口处角膜瘢痕化及新生血管伸入均可有效阻止部分角膜内皮失代偿引起的角膜水肿,这样就可以通过瘢痕化而修复比角膜中央面积更大的失代偿角膜。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