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是发生在玻璃体和视网膜严重的难治性致盲眼病,由于其确切病理机制仍不清楚,尽管手术技术的改善以及抗增生药的应用,但仍有高达5%~10%的术后(或治疗后)病人再发PVR[1],它已是当今世界性眼科难题之一。生长因子在PVR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被肯定,本文就玻璃体、生长因子在PVR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1 玻璃体的结构与解剖
玻璃体按其组织结构分为:①玻璃体界膜:界膜并非真正的玻璃体膜,而是玻璃体最外面浓缩的一个界面,位于皮质层外,以玻璃体基底膜为界分为前界膜和后界膜,玻璃体前界面向前伸延至晶体赤道与晶体后囊相接触,后界膜从玻璃体基底部后方紧贴视网膜表面,向赤道伸至后极。②玻璃体皮质:与睫状体、视网膜相附着,结构致密,约厚100μm,由胶原纤维,细胞及纤维间隙的蛋白质和粘多糖组成,在玻璃体基底部(锯齿缘前后3~4 mm区域)和视乳头周围有较紧密连接,尤其是基底部。③中央玻璃体是玻璃体的主体部分,结构相似于皮质,只是胶原密度,细胞数量及透明质酸浓度,均较皮质低或少,越向中央玻璃体粘度越低。
2 玻璃体及玻璃体细胞功能的认识
对于玻璃体,尤其是对玻璃体细胞的正常功能及在PVR中的作用目前了解很少,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被重视,并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2.1 玻璃体及玻璃体细胞对晶体的影响
Banerjee等将兔晶体上皮细胞置于玻璃体液的培养基中,未粘附玻璃体液的晶体上皮细胞其蛋白合成明显增强,而加入冻干玻璃体到培养基中则上皮细胞蛋白合成被抑制。提示正常玻璃体液中可能存有细胞生长抑制因子。Schulz[2]的研究表明大鼠玻璃体中有较多的α2-巨球蛋白。McAvoy的研究则显示α2-巨球蛋白可以抑制TGF-β2诱发晶体上皮细胞发生白内障变化。这些研究表明玻璃体在维持晶体的透明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2 玻璃体及玻璃体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抑制
玻璃体的血管自胚胎发育起经历了发生、发展与退化消失的过程,而且临床上也注意到,新生血管不长入正常玻璃体,提示玻璃体内有抑制新生血管的物质。Zhu等[3]进行成人和孕16~20周胎儿玻璃体细胞体外培养,并收集培养液制成玻璃体细胞培养基,用其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结果显示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同时还可以引起细胞的变性和死亡,其机制不清。Zhu等还在人胚胎玻璃体血管退化的系列研究中发现,玻璃体细胞呈异型性,可分为二类,Ⅰ型为非血管相关性玻璃体细胞,主要分布在玻璃体皮质和基底部,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Ⅱ型为血管相关性玻璃体细胞,主要分布在玻璃体血管基质外,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或死亡相关,属NK样淋巴细胞系统。推测可能通过NK细胞的细胞毒性和抗原递增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和死亡,使血管退化[4]。这也被认为是新生血管不进入正常玻璃体的原因之一。
2.3 玻璃体及玻璃体细胞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影响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是PVR增殖膜的主要细胞成分,玻璃体及玻璃体细胞在RPE细胞的增生、分化、基因表达中有复杂的调控作用。体外培养RPE细胞,表面覆盖有成型玻璃体时,其上皮细胞样形态仍被保持,加上血清时RPE细胞由六角形变长,具有极性,但仍保持RPE细胞的某些特性。采用玻璃体胶原及透明质酸二种成分,分别进行试验,发现胶原组可致RPE细胞形态学改变,但无明显增殖反应,而透明质酸组则无改变。说明玻璃体胶原对RPE细胞形态学方面有作用。Hunt[5]用正常玻璃体液处理体外培养的RPE细胞,发现RPE细胞表达bFGF明显下降,而bFGF可以抑制玻璃体导致RPE细胞的形态改变。Lazarus[6]研究表明,玻璃体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抑制RPE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部分抑制作用可能为TGF-β所介导,并可被TGF-β抗体所中和。而临床上,PVR患者玻璃体中bFGF和TGF-β浓度显著升高,RPE细胞已发生明显变化,因此,上述研究还难以对临床现象完全解释,仍需进一步研究。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