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在眼科中的广泛使用,近年来真菌性角膜感染明显增多,已成为当前致盲率很高的感染性角膜病之一。确定病因的快速检查法对于指导临床正确与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最近我们用荧光白染色法对临床50例怀疑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刮片进行了检查,并与常规姬姆萨染色法进行了比较,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999年2月~1999年4月在同仁医院就诊,临床怀疑为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50例,均行角膜溃疡刮取物涂片及姬姆萨染色和荧光白染色,其中男性40人,女性10人。年龄6~76岁,平均46.32岁。
2 检查方法
2.1 常规姬姆萨染色(从略)
2.2 荧光白染色
姬姆萨染色检查后的涂片用二甲苯去油,95%的乙醇脱色,干燥后再行荧光白染色:取等量0.2%的荧光白和0.2%的伊文斯兰混合(新鲜配制),滴在玻片上,染5分钟,水冲洗,干燥后荧光显微镜下检查。
3 结果
姬姆萨染色法显微镜下真菌菌丝显示为蓝色或淡蓝色(图1)。荧光白染色法荧光显微镜下真菌菌丝显示明亮的荧光绿色,背景为桔红色(图2)。
图1箭头所示姬姆萨染色法显微镜下真菌菌丝显为蓝色或淡蓝
2箭头所示荧光白染色法显微镜下真菌菌丝显示为荧光绿色
初步检查50例临床怀疑为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的刮片,两种检查法的结果见附表。
附表 两种染色法真菌检出率的比较
|
阳 性
例数(%) |
可疑阳性
例数(%) |
阴 性
例数(%) |
合 计
例数 |
姬姆萨染色法
荧光白染色法 |
22(44)
37(74) |
5(10) |
23(46)
13(26) |
50
50 |
4 讨论
1988年4月~1991年4月期间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角膜感染患者刮片505张,常规姬姆萨染色,检出真菌的阳性率为16%(81/505)。而1995年1月~1995年12月期间用同样染色方法真菌检出的阳性率则为40.15%(102/254),可疑阳性率为10.62%(27/254)。提示真菌病人明显增多。
本项观察的50例临床初步诊断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刮片,用姬姆萨染色,真菌检出的阳性率为44%,可疑阳性率为10%,50张刮片再用荧光白染色,真菌检出的阳性率为74%,阳性率明显提高。
荧光增白剂是阴离子化合物。外观为淡黄色粉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可获得透明溶液。它的水溶液长期曝光后,荧光强度将随之下降,宜随用随配。配成后荧光增白剂的用量宜恰当,过量时,白度反而相应降低,甚至呈淡黄色。我们发现国产荧光增白剂用0.1%的浓度效果不够理想,而0.2%的浓度效果较好。加入0.2%的伊文斯兰可降低背景荧光,增强荧光绿的强度。
常规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时间较长,阳性率较低。而荧光白染色法却是一种、快速、简便、经济、可靠的检测方法。由于荧光白与真菌细胞壁上的纤维素和壳多糖有较强的亲和力,所以在荧光显微镜下真菌细胞壁显示有特征性的荧光绿色,在桔红色背景下有良好的反差,提高了检出率。
另外荧光白染色法对于衰老或死亡以及形态不好的真菌菌丝均可良好显现。
Sutphin等发现,用革兰氏和姬氏染色为阴性的涂片中有50%用荧光白染色则为阳性。我们的初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对于两种方法的假阳性,假阴性率的比较我们正在观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