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经验交流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http://www.cnophol.com 2008-12-10 10:22:15 中华眼科在线

   【摘要】  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玻璃体手术中,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37例(40眼),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3~24mo,其中29眼(72%)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变8眼(20%),下降3眼(8%);术后视力低下者主要原因为黄斑病变。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使患者视力改善,避免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再次手术。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 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0引言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严重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手段,但对于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将会影响手术的操作及术后视力的恢复。近年来,我们对合并有不同程度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院 200501/200706,收治了伴有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37例(40眼),其中男21例,女 16例;右16眼,左18眼,双眼3例;年龄9~74(平均51)岁。眼内异物1眼;外伤性白内障伴玻璃体混浊3眼;视网膜脱离19眼,其中黄斑裂孔4眼,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D2~D3期3眼,伴有脉络膜脱离4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17眼。所有患者随访3~24mo。术前视力从光感至0.2;术前视力≥0.1者11眼,0.02≤视力<0.1者12眼,光感至指数者17眼;5眼有视网膜光凝治疗史;2眼曾行玻璃体手术;所有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

  1.2方法

  常规消毒麻醉后,做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首先进行白内障摘除术,视晶状体混浊的原因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34眼,晶状体咬切术6眼;术中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21眼。术中同时取出眼内异物一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术中,巩膜外垫压术8眼,膜剥离17眼,视网膜切开1眼,糖尿病视网膜全光凝15眼;完全松解玻璃体及前膜对视网膜牵拉,对于有裂孔者,重水压平视网膜,行视网膜广泛光凝,然后排出重水;眼内填充硅油35眼。术后患者随访 3~24mo,观察视力、眼压、视网膜情况,随访中根据患者视网膜病变情况,补充视网膜光凝治疗;5例硅油填充眼,术后3~6mo取出硅油。

  2结果

  2.1术前、后视力

  术后29眼(72%)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变8眼,下降3眼;术后视力低下者为黄斑裂孔、出血,糖尿病性及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2.2术中、术后并发症

  40眼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不能控制的出血、视网膜脱离或脉络膜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中予以眼内光凝,不会引起术后视网膜脱离;术中活动性出血可通过眼内电凝或术中升高灌注瓶止血。术后并发症包括虹膜后粘连4眼,视网膜脱离3眼,晶状体后囊膜混浊12眼,玻璃体出血4眼。

  2.3术后并发症处理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12眼中,6眼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术后视力得到提高。术后虹膜后粘连4眼,未予处理。术后玻璃体出血4眼,1眼再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3眼药物治疗后吸收。视网膜脱离3眼,2眼行巩膜外加压手术,1眼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视网膜复位。

[1] [2] 下一页

(来源:互联网)(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玻璃体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信息
  热门图文

冬季最动人美丽落叶眼

梦幻魅力洋娃娃烟熏妆

五种果汁帮助你击退黑

让炫金融化灰调冬日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