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一组以UBM诊断为基础的慢性低眼压患者,经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UBM 3~6mo的动态监测,了解低眼压的恢复情况,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说明UBM在低眼压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慢性低眼压45眼(眼压≤8mmHg),平均眼压为5.59(2~8)mmHg,病史超过1mo。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压检查、前房角镜、间接检眼镜、UBM检查,治疗分为药物组和手术组,于治疗后1wk;1,3和6mo进行随访检查。结果:经UBM检查有24眼(53%)为钝伤性低眼压,主要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16眼(36%)为各种内眼手术后所致的低眼压;1例(0.04%)患者为风湿性心脏病继发双眼葡萄膜炎。基线眼压与治疗后随访眼压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眼压和基线眼压之间无相关性,而和病史及发病年龄均呈强的负相关性。42眼(93%)UBM检查有形态学结构改变,睫状体异常占87%。药物组和手术组的基线眼压分别为5.91和4.95mmHg,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组病史明显长于手术组,而手术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药物组,随访的末次眼压分别为10.42和11.25mmHg,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治疗两组眼压均有显著提高,手术组的患者病情明显重于药物组,治疗前眼压低,发病年龄小,但治疗后眼压效果相似。UBM无论在低眼压的诊断,还是治疗后监测中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低眼压;超声生物显微镜;睫状体脉络膜脱离
0引言 慢性低眼压是许多眼病的共同表现,常见于眼外伤、各种内眼手术和葡萄膜炎后,要进行有效的治疗,首先要区分其原因,即是由于房水生成减少还是外流增加引起的。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以其高分辨率、非侵袭性的特点对低眼压相关的病理结构的诊断显示了显著的优势,可区分睫状体瘘、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睫状体炎和睫状体萎缩。我们报告一组以UBM诊断为基础的慢性低眼压患者,经治疗后随访3~6mo,通过对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UBM的动态监测,了解低眼压的恢复情况、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及UBM低眼压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们回顾了自200302/200410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42例低眼压患者45眼(眼压≤8mmHg),平均眼压为5.59(2~8) mmHg,低眼压病史超过1mo(最大5a),其中20只右眼(男16,女4)、25只左眼(男16,女9)。所有的患者均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压检查、前房角镜、间接检眼镜,眼底有阳性体征的进行眼底照相。
1.2方法 所有患者须经UBM检查确诊,取仰卧位,表麻剂滴眼,于每个钟点位放射状扫描,仔细观察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巩膜图像,准确记录病变位置和范围。分别于治疗后1wk;1,3和6mo进行随访检查。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对疗效进行分析。
2结果
2.1病史 慢性低眼压原因复杂,多为数种疾病的综合表现,所有45眼中24眼(53%)为钝伤性低眼压,主要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3眼),其中合并视网膜脱离3眼、晶状体半脱位3眼、脉络膜破裂1眼、房角后退1眼、虹膜根部离断1眼;其次为外伤后葡萄膜炎(1眼)。16眼(36%)为各种内眼手术后所致的低眼压,其中13眼为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分别为视网膜脱离术后1眼、青光眼术后3眼、白内障术后6眼、玻璃体切割术后3眼,3眼合并视网膜脱离,1眼为术后无晶状体眼;另外3眼为青光眼或白内障术后引起低眼压。1例患者为风湿性心脏病继发双眼葡萄膜炎(4%)。另有3眼(7%)低眼压原因不明。患者平均年龄为31.8±3.1岁(5~80岁),其中男性为33例,女性为9例,平均病史为4.3±1.5mo(1mo~5a)。
2.2临床检查 视力变化范围在无光感和0.6之间。裂隙灯能够反映前房和前部玻璃体的炎症反应,表现为房水闪辉或玻璃体混浊,另外可观察前房变浅、虹膜根部离断和无晶状体。3眼房角镜检查诊断为睫状体离断。眼底的征象包括外周脉络膜脱离、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和视网膜脱离,也可看到黄斑和视盘水肿(低眼压性黄斑病变)。45眼中30眼显示视盘水肿、黄斑放射状水肿、黄斑或视网膜皱褶、视网膜或脉络膜脱离等低眼压征象。
2.3 UBM诊断 UBM是目前诊断低眼压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可获得深3~5mm、宽5mm的切面,可清晰获得眼前节图像,尤其使虹膜后和睫状体的结构异常,这是眼科检查的“盲区”。常规情况下探头是不能达到脉络膜的,我们通过在结膜囊内放置尽可能大的眼杯,检查时使眼球向检查侧相反的方向转动,即可获得前部脉络膜及其相邻玻璃体的图像。42眼(93%)通过UBM检查有助于确定低眼压的形态学改变,UBM诊断后低眼压共有7种形态学异常:青光眼滤过术后引流过畅2眼,白内障术后1眼,术后睫状体脱离13眼,外伤性睫状体脱离23眼(其中3眼合并视网膜脱离,3眼合并晶状体半脱位,1眼房角后退,1眼虹膜根部离断),外伤性睫状体炎1眼,风湿性心脏病造成的睫状体炎症2眼。另有3例经高分辨率的UBM检查原因仍不清楚。UBM显示睫状体异常占39眼(87%),典型的睫状体脉络膜脱离为巩膜与睫状体脉络膜之间存在一无回声区,或睫状体平坦部表现为层间分离,睫状体增厚。3眼睫状体完全脱离巩膜突附着处,脱离自睫状体平部开始,呈裂隙样,睫状体增厚(图1A)。少数患者在某个点位出现睫状体与巩膜的完全脱离,使前房和睫状体脉络膜上腔直接沟通,即为睫状体离断(图1B)。脱离严重的患者睫状体自巩膜冠即发生脱离,范围广,睫状体明显增厚,甚至严重的睫状体脉络膜层状分离,以赤道部最显著(图1C)。脱离一般都伴有葡萄膜的炎症,表现为前房的点状强回声,及睫状体水肿和周围的炎性细胞,偶可见睫状体上皮脱离。
2.4眼压 表1显示,基线眼压与治疗后1wk;1,3和6mo随访眼压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各期平均眼压值均大于8mmHg,其中3mo眼压最高为10.54mmHg。这说明通过治疗眼压得到明显升高(表1)。将末次眼压与基线眼压、年龄和病史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末次眼压和基线眼压之间相关系数为0.112,P=0.289,两者无相关性。末次眼压和病程、发病年龄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2(P=0.010)和0.483(P=0.001),均呈强的负相关性,这说明发病时间越长、年龄越高,治疗效果越差。
2.5治疗方法 对于低眼压的治疗是UBM的监测下进行的,所有患者首先采取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2~3wk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采取手术治疗,对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患者,随机采用半导体激光透巩膜光凝术(必要时赤道部环扎)(5眼)或睫状体缝线固定术(7眼),3眼合并视网膜脱离或低眼压引起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可行玻璃体切割术(必要时行激光光凝及硅油填充或注气术)。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手术组,对基线眼压、末次眼压、病史和发病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药物组和手术组的基线眼压分别为5.91和4.94mmHg,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表2),病史药物组明显长于手术组,而年龄手术组明显低于药物组,随访的末次眼压分别为10.42和11.25mmHg,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手术组的患者病情明显重于药物组,治疗前眼压低,发病年龄小,但术后眼压效果相似。至于药物组的病史长,与部分药物疗效不佳但拒绝手术的患者和某些因手术引起的低眼压患者病程较长有关。治疗后经随访观察,33眼(73%)的眼压升至8mmHg以上,药物组中由于各种原因(经济、曾行手术等)9眼因患者拒绝手术而持续低眼压,手术组中12眼(80%)通过手术眼压升高。30眼存在低眼压性黄斑病变中22眼恢复,2眼持续低眼压最终致眼球萎缩。UBM观察两组中23眼睫状体脱离完全附着于巩膜上,色素膜炎缓解;8眼部分象限睫状体脉络膜贴附,睫状体水肿缓解。UBM能直观的显示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结构差异和恢复情况,大部分经药物治愈的患者,短期内(1wk)即可看到睫状体完全贴附或睫状体明显好转。手术治疗的可观察激光光凝点、睫状体缝合部位、赤道部环扎带的切面及葡萄膜炎的变化,不同方法中似乎睫状体缝线固定术效果最佳,1wk内可看到睫状体完全或大部附着,此后逐步好转;透巩膜激光光凝术恢复时间相对延长(1mo),睫状体水肿恢复较慢(图2)。玻璃体切割术虽疗效较好,但样本少。UBM能显示患者治疗后解剖结构的动态变化,对观察术后恢复情况非常重要。
表1 低眼压患者基线和治疗后眼压的比较(略)
图1 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UBM各种表现(略)
A:典型脱离;B:睫状体离断;C:层状脱离
表2 药物组和手术组病情和疗效的比较(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