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Marfan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手术治疗的安全有效方法。
方法:采用小切口,晶状体吸除,保留晶状体后囊膜悬韧带,必要时行玻璃体切除,植入前房人工晶状体治疗8例(12眼)Marfan综合征晶状体严重半脱位,最佳矫正视力<0.3者11眼,>0.3者1眼。
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视力有明显的提高,术后视力0.1~0.3者4眼,0.4~0.9者8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2眼,0.4~0.9者10眼。正常瞳孔下人工晶状体正位,无1例发生偏斜。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采用小切口,晶状体皮质吸除,保留晶状体后囊膜悬韧带,必要时行玻璃体切除,植入前房人工晶状体方法治疗Marfan综合征晶状体严重半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晶状体脱位;前房人工晶状体;Marfan综合征
0引言 Marfan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发病率为1/10000~1/5000,25%~30%患者为散发病例。MFS为不完全外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不同家族间及同一家族内的临床表现变异较大,主要涉及心血管、骨骼和眼等系统。眼部的表现为晶状体异位、高度近视和视网膜剥离[1]。1991年Dietz等[2]首先发现了一种原纤维蛋白(fibrillin,FBN1)基因突变R239P,即在239位密码子上的精氨酸(arginine,R)被脯氨酸(proline,P)所代替,并提出FBN1基因突变是MFS的致病原因。 Marfan综合征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脱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脱位有加重的趋势,从而引起严重的视力障碍,此时手术往往是提高患者视力的唯一途径。但由于Marfan综合征常常合并视网膜脱离,且早期筛查不容易发现这一特点[1]。因此,手术中我们采用对玻璃体与视网膜影响最少的术式,即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我们于200003/200610使用该方法治疗Marfan综合征严重晶状体不全脱位8例(12眼),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组8例,男6例(9眼),女2例(3眼)。年龄17~29(平均21.6)岁。术前裸眼视力0.02~0.1者10眼,0.1~0.3者2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1者10眼,0.1~<0.3者1眼,0.3~0.5者1眼。手术病例均选择晶状体脱位超过180°,脱位一侧的晶状体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已达瞳孔区。植入人工晶状体为Alcon公司的Acrysof MA60BM 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10.5D~20.0D者10眼,20.5D~23.0D者2眼。全身检查,6例患者均有典型的长头,长瘦脸,手足四肢细长的体征,1例患者发现有主动脉瘤。常规眼科A,B超,角膜曲率检查以测定所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合并有眼球震颤1例(2眼)。散瞳检查晶状体脱位及悬韧带情况,发现脱位晶状体位于鼻上侧1例(2眼),颞上侧5例(10眼),在脱位侧睫状沟与晶状体赤道部之间仍有细长密集的晶状体悬韧带,晶状体均清亮并明显变小,形状多为竖椭圆形。眼底均未发现明显的视网膜脱离等病变。
1.2方法 术前用美多丽充分散瞳,术野常规消毒铺巾,球周麻醉,开睑,打开右上(右眼颞上,左眼鼻上)球结膜,巩膜表面烧灼止血,右上标准巩膜隧道切口3.2mm,3点与9点行前房穿刺,右上巩膜隧道切口穿刺进入前房,注入粘弹剂,前囊膜尽量行环形撕囊,进行水分离,扩大切口,使内口大于外切口2mm,用晶状体圈匙将晶状体核娩出,注吸针头抽吸皮质,然后用卡米可林缩瞳,使瞳孔尽可能缩小,行虹膜周切,前房内注入适量粘弹剂,加深前房增加操作空间。先于下方前房角植入晶状体下袢,再用晶状体调位钩将上袢压进入内切口后放手,上袢自动进入上方前房角,顺时针旋转晶状体。清除前房内粘弹剂,巩膜隧道切口不缝合,术后抗菌消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术眼包扎。
2结果
2.1视力 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0.1~0.3者4眼,0.4~0.9者8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0.3者2眼,0.4~0.9者10眼。0.5a后有3例(6眼)视力较术后1mo提高1~2行。
2.2人工晶状体的位置 术后第1d有1眼出现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经处理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瞳孔正常。术后1mo人工晶状体无1例发生偏斜。
2.3手术并发症 本组术后均无角膜水肿,眼压高,脉络膜上腔出血,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玻璃体浑浊、增殖,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瞳孔完全居中。3眼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后囊膜混浊,其中1例进行了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随访时间6~53(平均22)mo。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