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复方樟柳碱 麻痹
李博.复方樟柳碱治疗外伤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06;6(4):965
0引言
头部外伤后致动眼神经和/或外展神经损伤并形成麻痹性斜视临床上较为多见。我院自2003-01/2005-01采用复方樟柳碱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外伤性麻痹性斜视患者2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03-01/2005-01应用复方樟柳碱针的患者定义为治疗组,2001-01/2003-01未用复方樟柳碱针的患者定义为对照组。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5~40(平均31.5)岁;均属外伤性麻痹性斜视,其中动眼神经损伤6例,外展神经损伤14例;双眼损伤2例,单眼损伤18例。斜视度10~45△,均有外伤后复视。治疗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2~55(平均30.7)岁;均属单眼外伤性麻痹性斜视,动眼神经损伤8例,外展神经损伤12例,斜视度范围同对照组,均有外伤后复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斜视程度均匹配。对照组的治疗以电脉冲治疗为主,眼周睛明、攒竹、承泣、阳白等穴位进行电脉冲刺激,每次30min,每日早、晚各1次。同时给予胞二磷胆碱针,维生素B12、曲克路丁、复方丹参注射液及能量合剂等扩血管、神经营养性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治疗时间:15d~2mo,平均1mo。治疗组电脉冲治疗及药物治疗同以上对照组外,同时采用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复方樟柳碱针行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次2mL, 1~2次/d。治疗时间:10d~1.5mo,平均1mo。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斜视角完全消失。眼球运动达到正常人的眼球运动标准:单眼运动时内转眼瞳孔内缘可以达到或超过上、下泪小点连线,外转眼角膜外缘可以达到或超过外眦角,上转时角膜下缘可以达到或超过内、外眦角连线,下转时角膜上缘可以达到或超过内、外眦角连线。双眼运动协调。集合和分开时双眼运动对称[1]。有效:患眼运动有明显改善,复视症状明显减轻,但未能完全消除。斜视角减小,但未能完全消失,残存斜视角<10△,无效:患眼运动功能无改善,复视症状无变化,斜视角未有减小。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1,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0.140,P<0.01),治疗组的治愈率较对照组也有显著差异(χ2=15.825,P<0.01),应用复方樟柳碱针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讨论
外伤后麻痹性斜视,作为外伤后眼科常见并发症[2],常规非手术治疗有以下3种方式:①三棱镜矫正。对于有逐渐向共同性偏斜扩散的、小于10△的病例,可用三棱镜片矫正。②遮盖健眼(弱视例外),以延缓甚至防止直接对抗肌痉挛和挛缩。③用稀释的肉毒杆菌A毒素注射功能亢进的直接拮抗肌使其暂时发生麻痹,与麻痹肌之间建立平衡[2]。由于第一种方式虽然有效,但仅用于斜视度小于10△的病例,临床应用范围较窄。而遮盖法是为了延缓、防止直接对抗肌痉挛和挛缩,遮盖健眼使用麻痹眼,不仅不能获得双眼单视,而且患者麻痹侧用眼也在现实生活中有诸多不适及不便。注射肉毒杆菌A毒素,对未麻痹的拮抗肌人为造成麻痹,以建立与麻痹肌间的平衡,属有损伤性的治疗措施,且也只能对部分患者有效。
笔者认为,传统的麻痹性斜视非手术治疗方法,并未能恢复患眼麻痹肌的正常功能,从而使患者获得理想的双眼单视。2000年以来,我院对于外伤性麻痹性斜视采用眼部电脉冲,同时辅助神经营养、扩血管药物治疗,临床上取得的疗效是确切的。自2003年开始,将复方樟柳碱针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引入麻痹性斜视治疗中,经临床对照、验证,复方樟柳碱的治疗作用是肯定的,而且在原有治疗方案疗效确切的基础上,使疗效得到了显著提高,大大提高了外伤性麻痹性斜视的治愈率。
复方樟柳碱针,由我国宋琛教授多年研究开发,用于眼部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其作用目前在眼科领域已得到了肯定,但在外伤性斜视的治疗中,作为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作用,目前仍少有报到。我院在这方面作了如上尝试,通过对照,肯定了复方樟柳碱针在麻痹性斜视病例中,对于促进眼部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而且,通过眼部电脉冲,全身扩血管、神经营养药物,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针,也为临床治疗麻痹性斜视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胡聪.临床斜视诊断.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养军,严宏,王为农,高黎梅.以复视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眼外肌麻痹病因分析及治疗.国际眼科杂志,2004;4(6):1140-1142
3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