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虹膜囊肿的致病原因,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方式和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2003我科收治的27例27眼虹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眼部病史、术前术后眼部检查,治疗方式,组织病理学检查,预后情况。结果:27例患者年龄从3~60岁,男16例,女11例;20例继发于眼外伤后,1例继发于白内障手术,1例继发于葡萄膜黑色素瘤,其余5例为原发性;其中23例给予囊肿切除联合部分虹膜切除术,1例行玻璃体切割术,3例予以眼内激光光凝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22例继发性虹膜囊肿中有21例为上皮植入性囊肿,1例(继发于葡萄膜黑色素瘤)为虹膜色素上皮囊肿,5例原发性虹膜囊肿中4例为非色素上皮囊肿,1例为色素上皮囊肿。术后随访2a,2例因囊肿复发再次手术,1例因眼压升高再次手术。结论:虹膜囊肿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虹膜囊肿,从组织病理学上分为上皮植入性囊肿,非色素上皮囊肿和色素上皮囊肿。组织病理学特点与病因相关。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囊肿切除联合部分虹膜切除,预后与眼部组织受损情况和治疗方式有关。
【关键词】 虹膜囊肿 临床 病理
0引言
虹膜囊肿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它可能源于眼球穿通伤或内眼手术,也可能是先天性自发的产物。我们分析了27例虹膜囊肿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986-01/2003-12在我科治疗的27例27眼虹膜囊肿患者年龄从3~60岁,其中<14岁的儿童共9例,平均年龄27±8岁;男16例,女11例。发生于眼球穿通伤后的20例20眼,1例发生于白内障摘除术后,1例继发于葡萄膜黑色素瘤,其余5例为先天性。病程从6wk~3+a。囊肿大小,最小约占据一个时钟范围的虹膜面积,最大约占据1/2前房。因囊肿大小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遮挡视轴、葡萄膜炎、青光眼、角膜水肿等眼部并发症。术前视力最差为光感,最好为1.0。术前眼压从11~43(平均眼压15.75±2.41)mmHg(1mmHg=0.133kPa);共有3例眼压高于21mmHg,其中1例(继发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眼压为35mmHg,其余2例(继发于眼外伤)眼压分别为29mmHg和43mmHg。
1.2方法 对27例患者详细了解病史,包括年龄、性别、外伤和手术史(包括宫内外伤史如羊膜穿刺术)、病程(即出现症状或发现体征到就诊的时间);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包括遮挡视轴、虹膜炎、角膜水肿、青光眼等;治疗方式,并发症及其处理;治疗前后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常规裂隙灯检查。治疗方式23例23眼(17例17眼发生于眼球穿通伤后,1例1眼发生于白内障摘除术后,1例1眼继发于葡萄膜黑色素瘤,4例4眼先天性)予以囊肿切除联合部分虹膜切除术,1例1眼(继发于眼外伤)予以玻璃体切割手术,3例3眼(2例2眼继发于眼外伤,1例为先天性)予以眼内激光光凝术。术后随访2a,23例经囊肿切除联合部分虹膜切除术者以及1例经玻璃体切割手术者术后囊肿均无复发;术后眼压均低于21 mmHg;术后视力从手动到1.0,与眼部损伤情况相关。3例经眼内激光光凝术者中有2例囊肿复发,再次行囊肿切除联合部分虹膜切除术,术后无复发;1例光凝后眼压升高达40 mmHg,经药物治疗1mo,眼压控制不理想,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正常,囊肿无复发。手术切除组织经40g/L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及希夫过碘酸(PAS)染色;并对其中1例经PAS染色证实不含杯状细胞的组织标本通过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免疫过氧化物酶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照相。
2结果
2.1 27例患者27眼的组织病理学结果 大体观察,囊肿呈灰黑色或灰色,半透明,位于虹膜表面前房内,囊肿表面可见纤细的血管,囊内液体透明(图1)。组织病理切片显示21例继发性虹膜囊肿(20例发生于眼外伤后,1例发生于白内障摘除术后)为上皮植入性虹膜囊肿,囊肿壁为复层非角化鳞状上皮细胞,其间散在分布数量不等的杯状细胞(图2);2例虹膜囊肿(1例继发于葡萄膜黑色素瘤,1例先天性)的囊肿壁由复层色素上皮细胞构成(图3);其余4例先天性虹膜囊肿的囊肿壁主要由复层非色素未角化的鳞状上皮细胞构成,其中含部分单层立方上皮,3例含散在杯状细胞(图4),1例经PAS染色证实不含杯状细胞(图5)。
2.2 1例患者1眼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1例先天性虹膜囊肿患者病理切片经PAS染色证实不含杯状细胞,我们对该囊肿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高分子量细胞角化蛋白(图6)和低分子量细胞角化蛋白(图7)单克隆抗体均呈明显阳性表达,S-100蛋白多克隆抗体染色呈阴性。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