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前沿动态 → 研究进展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不同人工晶状体光学部表面细菌粘附的实验研究

http://www.cnophol.com 2009-3-6 14:14:53 中华眼科在线

    3讨论

    据报道,约2/3正常人结膜囊中有正常菌群存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3%~91%。以G+球菌、G杆菌常见,G+杆菌、G球菌少见,偶见真菌。常见菌株有凝固酶阴性的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7]。而在眼内炎患者眼内容物培养结果中发现,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大多数都是细菌引起,真菌只占到约3%[6]。最常见的细菌是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约占70%),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链球菌属(10%),其它革兰氏阳性菌(5%),以及革兰氏阴性的棒状杆菌(沙雷氏菌属,变形杆菌属及假单孢菌属)等。

    实验证明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体80%来自患者结膜囊内的细菌菌群[8]。动物实验[9]证实:植入IOL组眼内炎发生率较单独白内障囊外摘除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且IOL组较未植入组眼内炎重,持续时间长,流行病学调查亦有相同结论。AssiaEI发现人工晶状体手术中只是接触眼表面,它的表面污染率即达到28%[10]。细菌粘附性大小与细菌及人工晶状体的生物学特性相关:(1)对于细菌粘附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细菌的疏水性或亲水性、表面张力、表面结构分子的分布以及细胞外蛋白有关。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静电力、范德华力、及疏水键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作用,此阶段为可逆的吸附[11];第二阶段为多糖蛋白醇复合物(slime)产生阶段,此阶段为不可逆的吸附。slime的产生,不但使细菌紧密粘附于IOL表面上,且可以使宿主防御敏感性降低,抑制细菌与抗生素结合等,这可解释为何临床IOL术后眼内炎治疗效果不佳[11]。(2) IOL的粘附性与它的疏水性或亲水性、表面张力、表面化学组成等有关。这不仅取决于IOL的光学部,还有襻部,及其表面的平整度。所以不同材料的人工晶状体细菌的粘附性是不同的,即使材料相同,襻的材料不同,细菌的粘附性亦不同[12]。亦有研究表明,IOL亲水性越强,细菌越不易粘附;反之,IOL疏水性越强,细菌越易粘附。推测可能为疏水性细菌更易粘附于疏水性IOL,而对于亲水性IOL,无论亲水性或者疏水性细菌均不易粘附[13]。

    本研究中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均为G+球菌,而铜绿假单胞菌属于G杆菌。本试验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表皮葡萄球菌组,肠球菌组和铜绿假单胞菌表1人工晶状体光学表面的细菌粘附数量组以SI黏附的细菌最多,这与同类研究相一致。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于2004年开展的一项最新的眼内炎结果显示,眼内炎的一个较大危险因素为使用SI人工晶状体,风险大于使用PMMA人工晶状体(P<0.05)。本实验还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IOL的粘附性远远高于其他几种细菌(P<0.05),虽然此菌在正常结膜囊中检出率极低,但它是主要的G条件致病菌,其毒力强,进展迅猛,预后极差。本次实验,由于条件限制,所研究的人工晶状体及细菌种类受限。若有机会,可以增加人工晶状体种类的研究

    图4SI IOL铜绿假单胞菌粘附情况 ×7500

    如亲水性晶状体,黄晶状体等。亦可以增加细菌种类的研究如真菌属白色念珠菌﹑黄曲霉菌等,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多的资料,将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吴仁毅,姚克,孙朝辉.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表面细菌粘附的比较研究.中华眼科杂志1999;35(6):453 455

2 Aaberg TM Jr, Flynn HW Jr, Schifman J, et al. Nosocomial acuteonset postoperative survey.A tenyear review of incidence and outcomes.

Ophthalmology1998;105:10041010

3 Powe NR, Schein OD, Gieser SC, et al.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on visual acuity and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cataract extraction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Cataract Patient Outcome Research Team. Arch

4 Ophthalmol1994;112:2392524 Javitt JC, Vitale S, Canner JK, et al. National Outcomes of Cataract Extraction.Endophthalmitis Following Inpatient Surgery. Arch Ophthalmol 1991;109:10851089

5 Ormerod LD, Ho DD, Becker LE, et al. Endophthalmitis caused by the coagulasnegative staphylococci. Ophthalmology1993;100:715723

6 Takkanen A, Raivio V, Anttila VJ, et al. Fungal endophthalmitis caused by Paecilomyces variotti following cataract surgery:a presumedoperating room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ontamination. Acta Ophthalmol Scand2004;82:232235

7孙士营,霍华蕾,谢立信.白内障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变化.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5:509512

8 Speaker MG, Milch FA, Shah MK, et al. Role of external bacterial flor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cute postoperative endophtalmitis. Ophthalmology 1991;98:639649

9 Nobe JR, Finegold SM, Finegold SM, et al.Chronic anerpbic endophthalmitis in pseudophakic rabbit eye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86;27 (ARVO abstr suppl): 38 40

10 Assia EI, Jubra RZ, Solbery Y. The role of intraocular lens in anterior chamber contamination during cataract surgery.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1998;236(10):721724

11施小茹,冷赢,于军.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27(4):369370

12 Eal R, Speaker MG, Mccormick SA, et al. Influence of happtic materials on the adherence of Staphylococci to intraocular lenses. ArchOphthhalmol1993;111:250253

13 Kodjikian L, Burillon C, Roques C, et al. Bacterial adherence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to intraocular lenses:a bioluminescence and scanning.electron microscopy stud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3;44:4388 4394

上一页  [1] [2] 

(来源:首席医学网)(责编:zhang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人工晶状体,细菌粘附)的信息
      热门图文

    让眼睛即刻清亮的秘密

    时髦烟熏妆的新画法

    眼部保养 让你“睛”彩

    五大“杀手锏”终结你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