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2.1眼局部反应 术后7d内两组术区均可见轻度结膜充血;轻微的前房出血2眼(实验组1眼,对照组1眼,术中均曾发生微穿透);术后高眼压1眼(出现于对照组,术中发生玻璃体脱出,9 0丝线紧密缝合)。其余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观察期内无明显炎症反应,未见伤口不愈合或前房变浅和消失;所有实验组眼中植入的脐带静脉管均未见裸露及被排出现象。术后参考Kronfeld滤过泡分型法观察术眼滤过泡的变化,将薄壁多囊状或扁平弥散的滤过泡视为有功能的滤过泡,将每一时期实验组与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存留情况用四格表χ2检验法(n≥40)和Fisher χ2确切检验法(n<40)分别进行检验。术后1d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眼均形成明显弥散滤过泡,术后3d,实验组和对照组滤过泡存留情况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5wk实验组滤过泡存留比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表1);术后6wk以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2.2眼压变化 两组术前眼压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术后1~8wk眼压低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1~2wk眼压低于术前(P<0.05)。术后1~8wk实验组平均眼压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wk以后差异无显著性(图1)。
2.3组织变化 实验组术后1~7mo,术区局部浅层巩膜下可见明显的无回声区存在,其内植入的脐带静脉管未降解,切除深层巩膜瓣后留下的薄层小梁网狄氏膜窗清楚可见(图2A),少数眼此膜较厚(图2B)。对照组术后1mo,未见透明间腔,术区于周围巩膜不可区分(图2C)。对照组术后2wk,成纤维细胞增生旺盛,滤过腔基本消失。实验组术后2wk,房水减压房内脐带静脉管保持完整,与上下增生纤维组织有明显的空隙,植入物周围较多炎性细胞(图3A,B);术后6wk可见脐带静脉管内炎性细胞浸润,周围纤维细胞增埴明显减少,减压房明显(图3C);术
图2兔眼NPTS后UBM观察 A:实验组术后2mo,小梁网狄氏膜窗清楚可见;B:实验组术眼保留的葡萄膜小梁较厚;C:对照组术后1mo,未见透明间腔
图3兔眼NPTS后组织学(HE)A:术后2wk(×20);B:术后2wk(×40);C:术后6wk(×40);D:术后28wk(×10)后28wk,房水减压房植入物仍然存在,基本完整,与周围组织不发生紧密粘连,仍留有空隙(图3D)。其它结构如角膜、晶状体及视网膜组织学检查均无异常改变。
3讨论
在施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后,房水经残留的葡萄膜小梁网渗出并进入巩膜间腔即房水减压房,有关其流出途径的假设有以下几种[810]:(1)经巩膜瓣引流到结膜下;(2)通过Schlemm管断端,经生理性的房水排出通道引流;(3)脉络膜上腔途径引流;(4)巩膜内吸收。而其降眼压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无论哪种机制占主导地位,减压房的存在是维持功能性滤过的关键。为了抑制术区纤维瘢痕增生及维持巩膜间腔的存在,眼科学者们尝试在深层巩膜瓣切除的巩膜床上放置各种植入物。一般认为,理想的植入材料应具有以下特性:(1)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无任何毒副作用;(2)降解时间长;(3)具有抗纤维增殖作用;(4)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价格适中。目前应用较广的是胶原[1]和网格状透明质酸钠凝胶(SK Gel)[2],这两种材料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效果较为满意,但是它们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1)其生物降解期只有6~9mo,当植入物降解过程中,非穿透部分的滤过膜表面会逐渐发生纤维增殖而变厚,从而房水的滤过效果可能受到影响;减压房也常常会因纤维增殖而逐渐减小,甚至完全消失[11]。(2)其制作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难以推广使用。因此,目前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就是植入材料的改进。其它植入材料如:羊膜[3],Healon [4],自体巩膜[5]、壳聚糖膜[6]等正在研究当中。
脐静脉管取自于新生儿脐带,系同种生物脉管,可减少动物源性材料潜在的病毒和非常见致病菌感染的危险性,故其免疫排斥反应较弱。研究表明,戊二醛可使蛋白质分子之间发生不可逆的交联结构,从而封闭蛋白质分子的抗原部位,增强同机体亲和力,显著减弱植入物的抗原性;同时又使胶原分子间形成化学交联,可增加组织稳定性与管壁强度;它还是一种广谱高效的化学灭菌剂,能对组织起灭菌作用。因而采用戊二醛处理脐血管后,可进一步消除其抗原性[12,13]。经戊二醛处理的脐血管具有以下特点:(1)抗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2)降解时间长;(3)可清除炎性细胞,减轻炎症反应;(4)来源丰富,制备方法简单,保存方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醛化脐带静脉管已作为血管移植物应用于外科临床并取得良好疗效,在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多[1215]。我院曾将醛化脐带动脉管作为一种新的房水引流物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手术中,经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满意[1618]。我们将醛化脐带静脉管应用于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中进行研究,旨在利用其生物特性,减轻术区的瘢痕增生,维持滤过通道的存在,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两组术后3d均出现明显的弥散的功能性滤过泡。早期的非穿透性小梁手术仅打开Schlemm管外壁,术后无明显滤过泡出现,改良后的术式将撕除Schlemm管内壁及邻管组织作为单独的一个步骤,从而去除了房水外流阻力最大的部分,术后滤过泡明显,这已为国内外大量研究所证实。本实验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存留比率在术后1~5wk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报道结果相似[16,9];且有滤过泡明显的眼术后眼压较低的趋势。本实验显示,实验组术后1~8wk、对照组术后1~2wk眼压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8wk实验组与对照组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2wk滤过腔即几乎完全瘢痕化,无巩膜间腔存在;实验组在术后28wk时植入物仍未被吸收,植入物与巩膜之间可见一空腔,但较术后2wk时缩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