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自2001~2004年4月为18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三联术,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均为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52~76岁。白内障核硬度在2~3级;18例中白内障继发青光眼8例,开角型青光眼3例,慢闭6例,急闭1例。
1.2 手术方法 (1)麻醉:2%利多卡因2ml+75%布比卡因2ml球后注射,眼轮匝肌阻滞麻醉,按压眼球3~5min。(2)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弧长约9mm,上推结膜、筋膜囊,烧灼热凝巩膜表层血管及出血点。(3)上直肌固定缝线。(4)距角膜缘3~4mm处作横行板层切口,长6~7mm作巩膜隧道达透明角膜部1mm,3mm宽的前房刀12点入前房,注甲基纤维素于前房,开罐式截囊,水核分离,尽量分离可吸皮质,注甲基纤维素浮核,扩大隧道内切口,托核器娩出晶体核,冲洗皮质,进一步吸出周边残留皮质,再次注入甲基纤维素,植入直径为5mm的人工晶体,调襻之3~9点。0.01%毛果芸香碱液注入到虹膜表面缩瞳。注吸前房内的毛果芸香碱液,注入甲基纤维素成立前房。(5)隧道浅层巩膜两侧剪开,右侧到角膜缘,左侧剪至1/2,角膜缘蓝灰区做1.5mm×2mm巩膜带切除。相应区虹膜根部切除。巩膜瓣两上角对合缝合固定,冲吸甲基纤维素,间断缝合结膜瓣内端,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mg,术前全身局部应用抗生素、激素,7天拆除结膜缝线。
2 结果
术后1个月,9眼视力≥0.5,5眼视力<0.4~0.3,4眼视力<0.3,为眼底视神经萎缩、网膜萎缩病例。术后3个月查矫正视力:5眼≥0.8,6眼≤0.5,4眼视力≥0.3,3眼视力不足0.3。散光情况:术前多数病例电脑验光不显示数值。术后3个月12例病人复查并验光;6例散光为0.25~0.75D,4例散光为1.0~2.0D,2例>2.0D。散光轴不定。眼压情况:术后1周眼压18例在12~18mmHg范围,术后1个月测眼压14~19mmHg,术后3个月测眼压14例复查病人皆不高于20mmHg。滤过泡情况:参考Kronfeld分型法,将滤泡分为4型,Ⅰ型为微小囊型,Ⅱ型为弥漫扁平型,Ⅲ型为缺如型,Ⅳ型为包裹型。14例病人3个月后复查:10例属于Ⅰ、Ⅱ型,2例属于包裹型,2例滤泡不明显但眼压正常。
3 讨论
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中,对于眼压控制良好,或已成功行青光眼滤过术者,可考虑单独行白内障摘除术,对于眼压控制不理想,或需使用多种降眼压药物者,应早行白内障摘除联合抗青光眼术。我们本着这一原则,为18例病人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三联术。本文三联术是非超声乳化又非大切口进行,且手术基本在严密情况下进行,减少了术中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在应用缩瞳剂时是在有早期纤维素的保护下,同时瞳孔缩小后立即清除,术后角膜仅有轻度水肿。在角膜缘后缝合巩膜瓣,对角膜无明显牵动,不易形成散光。术中前房稳定,对玻璃体的牵动较轻,术后眼底并发症形成少。术中虹膜无脱出机会,不需要整复虹膜,术后虹膜炎症反应轻。在缩瞳剂的应用下使瞳孔维持最佳状态,减少瞳孔上移的发生。隧道刀下形成的巩膜瓣、分离面比较光滑,不易粘连,利于形成功能性的滤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