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近视儿童阅读距离、阅读时间等特点,并与正视儿童进行比较,分析阅读行为在儿童近视中的作用,探究阅读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与近视成因和近视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在校学生视力普查时,随机选取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正视及近视儿童各20名,进行阅读距离测量和阅读行为的相关问卷调查,内容有:?譹?訛眼屈光参数测量和生长发育参数测量。?譺?訛模拟课文阅读环境,采用拍摄系统对两组儿童逐一进行跟踪动态阅读距离测量。?譻?訛设计问卷和对话测试表,收集儿童读书习惯和姿势、看电视时间、用电脑时间和家长屈光状态。结果 近视儿童的平均阅读距离为(18.48±4.6)cm,明显低于正视组(22.65±5.4)cm(P=0.012),尤其是五年级近视组阅读距离显著近于正视组(P=0.004);五年级儿童的近视屈光度数(OD=-2.536 D,OS=-2.723 D)高于三年级儿童(OD=-1.673 D,OS=-1.762 D)。正视儿童看电视和用电脑时间比近视儿童少,其中使用电脑时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F=4.00,P<0.05)。结论 小学生的阅读距离普遍近。阅读行为与近视发生、发展有关,阅读距离过近和阅读时间过长可能是诱导儿童近视的两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近视 儿童 阅读距离 阅读行为 近几十年来,近视发生率在全球,尤其是亚洲地区呈逐年上升趋势[1-8]。2004年新加坡的一项调查发现,946例15~19岁学生中有73.9%患有近视[9]。Lin等[10]分析台湾省内20年间5次学生近视普查资料发现,各个年龄组学生的近视发生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12岁儿童的近视检出率自1983年的36.7%升至2000年的61%。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中学生近视发生率为16.2%,到1990增至34.4%[1]。而根据我国卫生部、教育部2004年的联合调查显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上升为28%(小学生)、60%(初中生)和85%(高中生),并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对近视发生、发展机制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点。
对于近视的发生和发展,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前者主要指环境对眼生理特征的影响以及人眼对环境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后者则主要涉及与眼有关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长期近距离工作是目前普遍接受的导致近视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之一。从长远来看,遗传也受环境影响。以往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和学习压力与近视呈正相关性,尤为明显的是小学阶段的近距离作业以及课外补习时间的显著增加[10-13]。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已经提前,体现在学校课程负担日益加重上,近阅读负荷成为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递增的重要原因。长期不良的阅读习惯,如阅读距离近和阅读持续时间长等,均可能导致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本课题通过测量近视儿童的学习阅读距离,了解他们的相关用眼时间等信息,研究阅读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与近视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间,对温州市区一所小学进行视力普查,随机抽取40名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正视和近视儿童(每个年级各20例,其中正视和近视各10例),年龄8~12岁,平均年龄为(10.2±0.7)岁,男女比例等同。
1.2 实验方法
1.2.1 屈光检查 在未散瞳条件下进行主觉验光,正视儿童的双眼屈光力在+0.75~-0.75 D,柱镜为 ≤0.50 D,裸眼视力为20/20;近视儿童的双眼屈光力在-0.75~-4.75 D,平均为(-2.17±0.95)D,单眼最佳矫正视力20/20(见表1)。
1.2.2 生长发育参数测量 测量每位儿童的身高和前臂长度(Harmon distance[12],手腕到手肘的距离),即在考虑儿童生长因子的前提下分析儿童的相对阅读距离(公式1)。
相对阅读距离=平均阅读距离/前臂长(1)
1.2.3 阅读距离测量 A)模拟教室学习环境:日光灯照明,研究用桌椅设置和儿童在教室学习的情况相同,指导受试儿童阅读相当其同年级语文课本水平的读物(白纸黑字,宋体9号字体),持续阅读 3 min,并要求受试儿童将文中指定的字(的、地、得)圈出。B)阅读距离测量:利用连续拍摄系统,从第30秒开始,每6秒钟用数码相机拍摄一张儿童阅读的侧面照片,连续动态拍摄20张,通过Image J软件采集受试儿童的阅读距离。取20次阅读距离测量值的均值进行分析。拍摄过程中,相机固定在儿童矢状面中点的垂直线上,距离被测者2 m的位置,并始终保持相机镜头平面与被测者矢状面平行。
1.2.4 其他阅读行为资料收集 由专人向每位受试儿童及其父母当面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规范用语,向儿童和家长详细解释每一道问题的意思,并由儿童本人做答,力求调查结果真实准确反映儿童的情况。具体内容包括:读写姿势、看电视(电脑)的日用眼时间、每日学习时间、持续看书(作业)时间以及父母屈光状态等。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个年级正视及近视儿童阅读距离的差异;运用SPSS13.0卡方检验分析正视组和近视组间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差异。
2 结果
2.1 基本信息
2.1.1 生长发育指数 三年级儿童平均身高和平均前臂长(手腕至手肘距离)分别为134.4 cm和20.2 cm;五年级儿童平均身高及平均手肘距离分别是146.3 cm和22.8 cm。各年级正视组和近视组的身高、前臂长度等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同一年级正视组和近视组之间的身高、前臂长度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即相同年级的正视、近视组生长发育指数没有差异。
2.1.2 近视屈光状态 三和五年级儿童左、右眼的平均等效球镜如表1所示,五年级的近视儿童双眼的屈光度数高于三年级近视儿童[t检验,P=0.07(右眼);P=0.04(左眼)]。
2.2 阅读距离 40名学生的平均阅读距离为20.6 cm。其中,五年级学生的平均阅读距离为21.8 cm,三年级学生的平均阅读距离为19.3 cm,两个年级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13)。
2.2.1 绝对阅读距离
2.2.1.1 近视组与正视组距离比较 近视组阅读距离(18.48±4.6)cm,明显比正视组近[(22.65±5.4)cm(独立样本t检验,P=0.012)]。如表2示,三年级正视组的绝对阅读距离明显比五年级正视组近(P=0.029),而两个年级近视组之间的绝对阅读距离差异无显著性(P=0.984)。
2.2.1.2 相同年级正视和近视距离比较(如表2)
五年级近视儿童的绝对阅读距离显著低于正视组(独立样本t检验P=0.004,P<0.01);三年级近视儿童的绝对阅读距离低于正视儿童,但差异无显著性(独立样本t检验,P=0.48,P>0.05)。
2.2.2 相对阅读距离(如表2)
2.2.2.1 近视组和正视组比较 在考虑了前臂长度因素后,近视组的相对阅读距离[(0.87±0.23)cm]显著低于正视组[(1.06±0.28)cm,P=0.021]。五年级与三年级儿童相比,近视组和正视组的相对阅读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
2.2.2.2 相同年级正视组和近视组比较 五年级近视组相对阅读距离[(0.81±0.22)cm]显著小于正视组[(1.15±0.30)cm,P=0.01];三年级正视组和近视组的相对阅读距离差异无显著性(P=0.64)。
2.2.3 近距离工作时间 40名儿童每天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时间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正视儿童每天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时间均少于近视儿童。五年级儿童平均每天[(1.23±0.88)h]比三年级儿童[(0.95±0.71)h]多看16.8 min电视时间,但是两者差异没有显著性(F=1.54,P>0.05)。而五年级儿童用电脑时间[(0.65±0.82)h]要比三年级儿童[(0.25±0.38)h]长24 min,两者差异存在显著性(F=4.66,P<0.05)。 五年级近视儿童看电视和用电脑时间为(1.65±0.91)和(1.1±0.88)h,都要长于三年级近视儿童长[(1.1±0.66)h和(0.45±0.44)h],其中用电脑时间差异有显著性(F=4.00,P<0.05)(见图1)。
2.2.4 其他相关因素 此次调查问卷中发现,40名被调查者中40%(16名)每天晚上学习时使用台灯。72.5%的学生(29名)不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即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缘一拳,指尖离笔尖一寸),其中正视儿童占44.8%(13名),近视儿童占55.2%(16名)。此外,近视儿童中父母亲均近视者占55%(11名),而正视儿童中父母双亲均近视者仅占25%(5名)。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