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近视程度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改变。方法:选取200806/09于我院近视眼激光中心准备行手术高度近视患者40例80眼,年龄18~31(平均23)岁,平均屈光度为9.21D,低中度近视患者40例80眼,年龄18~30(平均23.4)岁,平均屈光度为4.48D。检查前行全自动电脑验光,各组矫正视力均≥1.0,行眼底检查排除黄斑病变等可影响对比敏感度的因素。另外选取与之年龄相当的正常成人40例80眼,裸眼视力均≥1.0。采用Optec 6500型视功能测试仪分别对3组行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测试。结果:近视组与正常组相比,夜晚模式下全频段对比敏感度均下降,低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在白天模式下,各频段对比敏感度无明显差异,在夜晚模式下1.5,3,12c/d频段对比敏感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视眼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全频段普遍下降,低中度近视与高度近视患者在低、中频对比敏感度存在差异。
【关键词】 对比敏感度 近视 视觉
0引言 视觉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形觉, 即不仅感觉到物体的光, 且能分辨它和认识它的形状。目前在临床上以它进行的评价的主要手段是视力表, 但是单纯用视力表检查视角的大小只能反映黄斑对于高对比度(即图形的反差很明显) 的小目标的分辨功能,因此Cambell和Robson于1968年引入了对比敏感度的概念。对比敏感度( contrast sensitivity, CS)是通过正弦波条纹来检查人眼的分辨能力,用来评估患者在低对比度情况下的视觉质量,它比普通视力表更能准确而全面地反映患者的视功能。近视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为了研究不同屈光程度近视患者的对比敏感度变化,我们对不同屈光度的近视患者进行对比敏感度测量。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806/09于我院近视眼激光中心准备行手术高度近视患者40例80眼(高度近视组,C组),年龄18~31(平均23)岁,平均屈光度为9.21D,低中度近视患者40例80眼(中低度近视组,B组),年龄18~30(平均23.4)岁,测量前行全自动电脑验光及散瞳行眼底检查,排除黄斑病变及其他可影响对比敏感度的眼部及全身疾病。选取与上述两组年龄相当的正常人做为对照组(正常组,A组),近视组最佳矫正视力均≥1.0,对照组裸眼视力均≥1.0。
1.2方法 采用Optec 6500型视功能测试仪分别对上述3组进行白天无眩光、白天眩光、夜晚无眩光、夜晚眩光四种模式的测试,其中白天模拟状态为85cd/m2 ,夜晚模拟状态为3cd/m2,白天眩光强度为135Lux,夜晚眩光强度为28Lux。测试对比敏感度空间频率分别为低频区1.5,3c/d, 中频区6,12c/d,高频区18c/d。各组均在最佳矫正视力下进行测试。
表1 各组在白天无眩光下对比敏感度值(略)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之间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白天无眩光对比敏感度 与正常组相比低中度近视在中频区12c/d处对比敏感度下降;高度近视组中、高频区6,12,18c/d处均有下降,低中度近视与高度近视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表1、图1)。
2.2白天眩光对比敏感度 与正常组相比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在中、高频区6,12,18c/d处均有下降,低中度近视与高度近视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表2、图2)。
2.3夜晚无眩光对比敏感度 与正常组相比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各频区均下降,低中度近视与高度近视相比在低、中频区1.5,3,12c/d处有显著性差异(表3、图3)。
2.4夜晚眩光对比敏感度 与正常组相比低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各频区均下降,低中度近视与高度近视相比在低、中频区1.5,3,12c/d处有显著性差异(表4、图4)。
3讨论 视觉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形觉, 即不仅感觉到物体的光, 且能分辨它和认识它的形状。目前在临床上以它进行的评价的主要手段是视力表, 通常视力表是在白色的背景下由黑色的符号或视标组成。视力表所表明的视力是测量眼的黄斑在最大对比度(即黑色和白色的反差对比接近100%)对细节(高空间频率)的分辨能力[1]。但在日常生活中, 周围环境中的目标, 几乎不存在100%的对比,而是各种高低不同的对比, 而人眼对不同对比背景下目标的分辨率是不同的, 因而用视力评估视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Cambell和Robson 于1968年通过对比观察提出,视觉系统是由一系列独立的神经通道组成的, 每一通道都只与其特定的很窄范围的空间频率和方向性有关, 且有它自己特定的敏感性范围。所有的对比敏感度功能都是上述每一通道的反映。视力检查仅只测试了其中一个通道的功能,在实际生活中, 是有不同对比度和不同空间频率的, 用普通视力表测得的视力,只表明在对比敏感度函数(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曲线上最后一个点的情况,仍可因其它通道的缺损而感到视物不清[2]。许多疾病的早期,在普通视力表检查尚未出现异常时, 对比敏感度已开始下降。因此, 对比敏感度检查被认为是较普通视力表更为敏感的视功能检查方法之一[35]。对比度是两个可见区域平均照度的差别, 用公式表达为:C=(LmaxLmin)/Lmax+Lmin。其中C为对比度(cont rast),Lmax和Lmin分别表示正弦光栅明亮分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于人眼, 要察觉到有对比度的存在, 必须达到一定的对比度阈值, 对比度阈值的倒数称为对比敏感度。对人类视觉系统的空间分辨的MTF可以用CSF来描述。CSF就是辨认在平均亮度下两个可见区域差别的能力, 是人眼对刚好能识别出某一空间频率(视标大小、粗细)的黑白相间光栅或条纹阈的倒数。若以空间频率为横坐标, 对比敏感度为纵坐标, 将对不同空间频率的CSF 值连接起来, 就构成CSF曲线。正常人CSF曲线是钟形曲线, 在2~5c/d (周/度角)处敏感度最高。视觉通道理论认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包含X和Y细胞,X细胞主要分布于黄斑中心区域,主要接受视椎细胞的传导。Y细胞主要分布于黄斑以外的视网膜周边区域,主要接受视杆细胞的传导。X 细胞对高频正弦光栅敏感, Y细胞对低频正弦光栅敏感[6]。CS检查是较为敏感的视功能检查之一。近视眼屈光系统的CSF 在坐标上呈近似直线,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加, CSF 下降得越快[7],高度近视眼的眼底有进行性病变, 其功能损害也呈进行性加重[8],对比敏感度全频段显著降低[9],这与我们的结果相符合,同时结果也显示伴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对比敏感度进一步下降,尤其在低、中频区更加明显。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