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泪道阻塞性疾病(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diseases,LDOD)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泪道阻塞常导致溢泪,可发展为急慢性泪囊炎。溢泪本身和泪液对面部的浸渍有碍美容,给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泪囊炎作为眼部的感染灶可向眼球及眶内蔓延,造成不良后果,且常作为内眼手术的禁忌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LDOD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及目前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泪道阻塞;流行病学;综述文献
Research progress in epidemiology of 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diseases
Shuang Liu, Hai Tao,Wei Wang
1Liaoning Medical College, Jinzhou 121001,Liaoning Province, China;2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rmed Police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39,China
Correspondence to:Hai Tao.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rmed Police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39,[email protected]
Abstract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diseases(LDOD) are series of common diseases in clinical ophthalmology. LDOD might induce epiphora and acute or chronic dacryocystitis. Patients of LDOD always suffer from disfigurement of epiphora, physical and mental disturbance. With regard to the adverse consequence of this ocular infection with extension to the eyeball and orbit, dacryocystitis was usually taken as contraindication of intraocular surgery.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distributing characteristics of LDOD, relevant factors of etiology and remained problem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epidemiology; literature review
引言
泪道阻塞性疾病(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diseases,LDOD)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症状为溢泪,易发展为急慢性泪囊炎,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泪囊炎作为眼部的感染灶可向眼球及眶内蔓延,造成不良后果,且常作为内眼手术的禁忌证。近年来,LDOD的诊治逐步受到重视,在其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LDOD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及目前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问题作一扼要综述。
1 LDOD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
1.1发病率和患病率
泪道阻塞可发生在泪道的任何部位,常发生在泪小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交界处以及鼻泪管下口。据国外文献[1]报道,眼科门诊患者中约有3%患有泪道阻塞性疾病。据Warren等[2]报告,在调查145例患有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中,泪小管阻塞的病例占13%,泪小管以下部分阻塞的病例占87%。Macewen[3]报告,1岁以内的有溢泪症状新生儿中,有近20%患有先天性鼻泪管阻塞。Kapadia等[4]的研究显示,新生儿泪道阻塞在健康新生儿中的确切发病率目前尚未明确,其变化幅度为1.2%~30%,广泛认同的数字为6%,而在患有颅面畸形和Downs综合征的新生儿中发病率则更高。目前国内外对LDO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的研究报道很少,我国目前尚无准确统计报告,而且对LDOD流行病学研究的文献报道也很少。
1.2年龄
多数研究认为,泪道阻塞一般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老年多于儿童和青年,50岁左右发病率最高,占75%~80%, Badhu等[5]对于662例LDOD的患者的研究显示,发病的平均年龄为27.4±13.7岁。Chaudhry等[6]报道,188例确诊患有泪道阻塞性疾患的的成人病例中,平均年龄为50.5(16~91)岁,病例中女性病例占大多数,为65.4%。赵启顺等[7]报告,研究对象为2 728例有泪道疾患的病例,21~5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而1~10岁,71~90岁年龄段发病率明显较低,这可能与这些年龄人群与外界接触的少有关。
1.3性别
一般认为[8],LDOD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后天的泪道阻塞主要发生在老年妇女,可能与女性的骨鼻泪管径较狭窄,鼻指数较大(鼻宽×100/鼻高),或者女性好哭而擤鼻少、泪液滞留有关。据Warren等[2]报告,女性病例占77%,男性病例为23%。赵启顺等[7]报告,女1 167例(1 840眼),男1 061例(1 142眼),男女之比为1∶1.57,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可能与女性长期做饭、做菜时的油烟,眼部化妆品,经常哭泣等刺激,使结膜、泪点、泪道粘膜充血肥厚而致泪道狭窄或阻塞。据Badhu等[5]的研究显示,LDOD患者群主要是绝经期前的妇女。可能与女性生理特点有关,当雌激素降低时,泪道粘膜会发生干燥,角化,加之泪道狭窄部分上皮碎片堆积而导致泪道阻塞。另有报道[7]有吸烟史的男性更倾向于患LDOD。
1.4种族、遗传
在种族方面,黑种人较白种人少,X线检查黑种人的鼻泪管短而宽,腔隙较大。黄种人由于鼻指数较大,可能患泪囊炎较多。不少患者有遗传表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有变异或仅传女性者。王国华等[9]报告,通过340个家系3 292例的调查研究中,连续二代发病的有118个家系,占总人口的34.70%,发病262人,占57.17%,连续3代以上发病的8个家系,占2.35%,发病34人,占66.4%,同代2人以上发病的14个家系,占4.12%,发病32人,占6.25%,散发208个家系,占61.18%,发病218人,占42.58%。结果表明,泪道阻塞属遗传性疾病,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散发3种。
1.5职业
赵启顺等[7]报告,工人发病率占48.46%,农民发病占24.85%,这两个职业发病率最高,共2 000例,占73.31%。工人长期坚守在生产第一线,由于条件所限,工厂的卫生环境较差,劳动保护有的还跟不上,工人长期接触污浊的空气及有害化学物质,使结膜,泪点,泪道粘膜充血肥厚,导致泪道狭窄或阻塞。农民也同样与外界接触的较多,而发病率却低于工人,这说明自然的空气要比工厂内的空气干净的多,各种化学等有害物质也相对少,所以农民发病率低于工人职员。医生、会计的发病率更低,这与他们接触外界少有关。
1.6地区、季节
根据欧洲文献的报道,后天的鼻泪管阻塞主要发生在老年妇女,虽然没有关于地理以及社会经济学的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关报道,但是这些很可能在发病机制方面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为尼泊尔地区人口在山区和平原都有分布,所以对于研究慢性泪囊炎的流行病学和地理学方面特征提供了有利条件。据Badhu等[5]的研究显示,LDOD多发在多风气候地区以及多山地区,平原发病少,由鼻泪管阻塞造成的慢性泪囊炎有少部分(13.0%)居住在山区(平均35.3±11.4岁,95% CI 32.85~37.75),而大部分患者(占87.0%)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平原低地(平均26.9±13.3 岁,95% CI 25.8~28.0;P<0.01),可见多风气候以及平原的地理学特点是LDOD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认为,寒冷多风季节对LDOD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迎风流泪,寒冷天气症状加重。可能寒冷天气,上呼吸道感染常引起感冒,鼻粘膜肿胀充血,从而使泪道系统受到影响,产生狭窄或阻塞。据Badhu等[5]的研究显示,LDOD在尼泊尔山区常发生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平原,且患者群主要是绝经期前的妇女。
2发病相关因素
2.1炎症
2.1.1急慢性泪囊炎、泪小管炎、结膜炎
泪囊炎是泪道阻塞最常见的病因。鼻泪管阻塞时,泪液长期滞留在泪囊内成为细菌繁殖的有利条件,引起泪囊粘膜感染,产生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则形成泪囊炎。炎症和阻塞可互为原因,相互加重。通常认为慢性泪囊炎以细菌感染为主,并由多种细菌、真菌、放线菌属共生,混合感染所致。主要致病菌是肺炎双球菌,其次是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摩拉克菌,少数为绿脓杆菌、淋病双球菌、真菌、放线菌,部分厌氧菌与兼性厌氧菌或需氧菌混合生长。根据近年来的一些细菌培养结果报道表明[5],以前被认定的菌种中大部分仍然是本病最常见的主要致病菌,如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等,但也有一部分细菌不再占致病的重要位置,如摩拉克菌和大肠杆菌,而以前未被重视革兰氏染色阴性和阳性的厌氧球菌及杆菌,如章荣球菌、消化链球菌和脆弱类杆菌等已在本病中占有显著的位置,成为常见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厌氧菌感染的机制通常认为是当各种原因导致泪道的狭窄或阻塞形成以后,由于泪囊处于细小、狭窄的管状结构的中部,这一解剖特征决定了泪囊的半封闭状态,当泪囊下部或鼻泪管严重狭窄或阻塞时这种半封闭状态更加严重,使泪囊腔的氧体不能流通,氧含量下降或减少,又加上抗生素眼液应用,使早期的普通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感染的泪囊,随着时间、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特别是需氧菌逐渐死亡,使本身不具备致病条件的厌氧菌得以过度生长。还有研究显示[10],在泪道阻塞病例中,经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的占84%,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占62%,最常见的菌种为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占20%。Marthin等[11]认为,由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证明慢性泪囊炎是泪道系统损害的重要原因,在研究病例中79%,慢性泪囊炎的病因常常是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类感染。结膜炎特别是沙眼,结膜与泪道相连,结膜出现炎症可波及蔓延至泪道粘膜而出现泪道狭窄和阻塞。据马丽[12]报告,泪小管炎往往在临床上表现为持续不愈的结膜炎,随着病程的延长,泪小管处坏死组织钙化形成LDOD。
[1] [2] 下一页 |